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为什么是德寿宫?

    天目新闻 记者 尉洁婷 郭婧 邱伊娜2022-11-14 15:23全网传播量16万
    00:00
    00:00

    【新闻+】不止是红墙 杭州德寿宫宋韵恢宏抢先看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禅位后,在临安城望仙桥东甲第一区改建德寿宫。

    鼎盛时期,德寿宫内拥有建筑270余间,其基址占地面积不小于11万平方米,北苑“小西湖”划分为四大区域,布置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曾载德寿宫风貌:“宫内凿大池,引西湖水注之,其上叠石为山,像飞来峰,有楼曰聚远。”

    高宗、孝宗两代帝后生活了四十余年的德寿宫,是南宋建筑和园林的集大成者。

    还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德寿宫瞬间拉满了众人的“期待值”。

    穿越八百年时空,在我们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在提出“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浙江,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重磅亮相,更被寄予特殊的含义和期待。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德寿宫?

    3Y4A0690_副本.jpg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记者 姚群 摄

    对于八百年后的今人来说,德寿宫无疑是沉浸式体验宋韵文化的最佳所在。

    经过近三十年先后四次的考古发掘,德寿宫遗址揭露面积近7000平方米,发现大型宫殿基址、砖砌道路、假山基础、排水设施等诸多遗迹,出土各时期文物6696件(组),登记的小件达3000余件(组)。

    这些文物如同来自南宋的一封封“信件”,解码着南宋的器物风华。

    德寿宫出土的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是南宋时期的花盆,其样式与现代的花盆大有不同,见之不禁让人好奇,南宋人到底怎么养花?

    德寿宫修复花瓶.jpg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

    德寿宫最大的一件展陈品——原址原貌复原重华宫,曾是宋高宗晚期至孝宗时期文武官共商国家大事的地方。

    重华宫的复原研究是以《思陵录》、《营造法式》、南宋画作和浙江宋元建筑实例所表现的特征等为依据进行设计,不用一钉一铆,以全榫卯结构搭建。

    从重华宫的制式、格局、工艺,我们可以摸索到宋代特有的建筑之美。

    有宋史专家指出,德寿宫没有延续汉唐时期金碧辉煌的大宫殿,而是小巧精致的,具有江南特色,也代表了南宋风格。

    重建德寿宫为何故?是为“寻宋”。对于八百多年后的今人来说,遇见宋代,体会宋韵,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浸式观览,需要一个空间来链接古今。那还有什么比逛一次建立在原址上的宋代德寿宫更合适的呢?

    3Y4A0738_副本.jpg

    德寿宫重华殿 记者 姚群 摄

    老百姓总期待文物“会说话”,能够“活”起来,站在八百年前的皇宫前,这个愿望更为强烈。

    近年来,“数字化复原”成为文物“活”起来的普遍途径,也成了吸引公众的“必杀技”。而再酷炫技术的技术首先应该是为文物、为遗址服务的。

    数字化是辅助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

    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项目中,数字化团队的每个数字化展项都是从遗址中来回归到遗址本体,凸显的是遗址的价值核心,让老百姓在遗址上“见物、见人、见生活”。

    德寿宫遗址被原貌呈现,遗址之上,没有任何突兀的“黑科技”设备。团队对设备和呈现效果的追求,“炫技”与“超前”被“合适”代替。

    做数字化展陈,若仅仅只有“复原”,不做“研究”,那只是再造了一个新景,并没有让文物“活”起来。

    德寿宫遗址遗迹三层叠压,有南宋早期的,有德寿宫时期的,还有重华宫(慈福宫)时期的。通过研究重华宫(慈福宫)时期的遗迹,如今的德寿宫平面布局和建筑构件等复原有了可信的依据。

    数字化展陈最大的辅助作用,是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进去。

    image.png

    中区大殿遗址数字化展陈 记者 郭婧 摄

    数字化,让你和宋孝宗一起从皇城出发、走过御街、到达德寿宫,进入宋高宗的寿庆现场;数字化,填补了部分考古的遗憾,重现了北苑“小西湖”的四季风光;数字化,让观者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遗址上生长起来的重华宫。

    见物、见人、见生活,在技术的协助下,历史的原貌更具象、更可感。

    P020221025461094515401_600.gif

    德寿宫宫墙 记者 吴煌 摄

    “德寿宫那面墙”火了。阳光下,这面岱赭色的宫墙成了“国风”系列照片和短视频的最佳背景——不同于故宫宫墙的朱红,岱赭色是朱红中带着水墨的宫墙色,“让白的更白,黑的更暗”。

    一个尚未向公众开放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火了,但细想起来,却是意料中之外情理之中。

    在著名宋史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看来,唐文化和宋文化的区别,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德寿宫的宫墙,在中山路火了,是一件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打开地图,我们会发现,八百年前的德寿宫是一个“亲近型”的皇宫——和德寿宫隔河相望的是南宋御街,而南宋御街的隔壁就是著名的清河坊。

    清河坊因南宋时的清河郡王张俊居住于此,顾名清河坊。南宋时,清河坊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城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墙,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在《梦梁录》《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等描写南宋风貌的笔记类文学作品中,市井繁华的景象比比皆是。

    南宋遗址挖掘示意图.jpg

    南宋遗址考古示意图 记者 尉洁婷 摄

    曾经的南宋御街上不仅有三省六部、五府、太庙这样的政府机构高等学府,也有船坞、制药作坊、手工作坊这样的平民社区。

    如今的南宋御街中山路一带,清河坊从南宋繁华至今,是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心;鼓楼附近的十五奎巷、太庙附近的大马弄,是公认最有杭州烟火气的地方;凤凰山、侯潮门、清波门,这些或皇宫遗址或都城要塞如今都是普通人日常嬉游、往来之处。

    在宋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平民阶层,呈现出中国古代社会前所未有的时代开放性。

    在八百年后的现在,在浙江提出的“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中,德寿宫的开放不仅是传世工程的“上新”,也是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上梁”之作。

    为什么德寿宫未开门就红了?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穿越八百年,与民同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专题】2022宋韵文化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