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大笑、咳嗽、提重物都会漏尿 背后是三成成年女性的隐痛

    天目新闻 记者 梁婧娴2022-11-05 03:39全网传播量3.5万
    00:00
    00:00

    在即将迈入耳顺之年的时候,方兰决定躺上手术台,修复自己“坏”掉的盆底肌。

    女性的盆底肌就像一张“吊床”,把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兜”住,让它们在各自的位置,正常行使功能。如果盆底肌受伤,这张网“松”了,就可能会“兜不住”这些脏器,导致漏尿、子宫脱垂等一系列问题。

    漏尿伴随了方兰整整7年。只要大笑、咳嗽,甚至走快一点,就会有液体不受控制地顺着大腿流下。她不得已每天垫上卫生巾,从此只敢穿黑色的裤子。这7年,为了避免尴尬,她减少了社交,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她学会察言观色,和人交谈时会注意对方是否露出不适的表情,只要对方吸吸鼻子、皱皱眉头,她就条件反射“哎呀,该不会是闻到我身上的尿味了吧”。

    像方兰一样的女性并不在少数。

    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女性中尿失禁的患病率高达31.1%,也就是说,10个成年女性中就有3个面临尿失禁困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尿失禁被认为是年龄增长后的正常现象,因为涉及隐私部位,女性们羞于启齿,也鲜少主动接受治疗,这也成为许多女性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

    天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浙大妇院妇科专家,并与两位不同年龄但同样经受尿失禁折磨的女性聊了聊,她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变化,希望告诉更多人,面对尿失禁,不要有病耻感,要早诊早治。

    VCG41N1155465823.jpg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方兰

    59岁

    绝经7年但每天要换两片卫生巾

    发现尿液失控那一年,方兰52岁,刚刚绝经。打个喷嚏、咳嗽一声,内裤就湿了,她觉得湿哒哒的不舒服,就在内裤上垫护垫。可渐渐地,护垫不够用了。“就像是被拧开的水龙头,我一咳嗽,就哗一下涌出来。走快也不行,提重物也不行。”于是夜用卫生巾代替了护垫悄悄守护着这个秘密。方兰开始频繁地出入洗手间,平均一天更换两次卫生巾,出门则需要带5片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大部分时间她都待在家里,买菜会选择离家最近的超市,拒绝走出一公里内的“安全区”。老同学约她聚会,她一口回绝:“我连走快两步都不行,怎么和你们出去玩,还是算了。”

    她形容自己神经大条,鲜少情绪低落。但漏尿还是带给她些许尴尬。有一回她和小姑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小姑子突然开始吸鼻子,东嗅嗅西闻闻,最后把目光锁定在她身上,“是你吧嫂子,你是不是尿身上了?一股尿骚味。”她不好意思地笑笑,马上回房间换裤子。

    在最初的那几年里,方兰并没有想到去就医。周围一些同龄人告诉她,这是正常的,平时多做做“提肛”运动,就能好转。“我不知道怎么提肛,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太难了,也不好坚持。”于是她又开始“摆烂”。

    转折发生在孙子出生后。因为漏尿,方兰无法提重物,更别说抱孩子,一抱尿液就如开闸的洪水喷涌而出。“孩子目前在外婆家,我打算明年把他接过来带,那我这个情况肯定不行。”

    今年9月,方兰到浙大妇院就诊,经评估为重度盆底肌功能障碍,需要做手术。手术做了半个多小时,做完之后漏尿的症状就消失了。“很久没有这么清爽了。”方兰说着,大笑起来。因为尿失禁,她也很久没有肆意地笑了,而现在,她可以笑,可以跑步,可以骑车,她期待着孙子的到来,期待着享受天伦之乐的那一天。

    李欣

    28岁

    “我不想成为婆婆那样的人”

    李欣打了个喷嚏,尿液就涌了出来。她试图收紧盆底肌阻止不断往下淌的液体,但发现自己已失去了控制能力。望着地上的一摊尿液,她脸色煞白,不知所措。

    这是李欣产后的第42天。她做过功课,知道自己的“失禁”很可能来自分娩后的盆底肌障碍,急着要去医院。

    “有什么好去医院的?生过孩子都这样,正常的。”婆婆劝她再观察观察,李欣没有理会,收拾好自己就开始穿鞋。

    “我是过来人,听我的。真的没关系,过段时间就好了,你刚出月子别折腾了。”

    “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就你金贵?去一趟医院要花好多钱,何必这样娇滴滴……”

    啪地一声,李欣关上门,隔绝了婆婆一波又一波的絮叨,头也不回地去了医院。

    做盆底检查时,她被告知肌力为0,而正常值应为4~5,需要做盆底康复治疗。“我做!我一定好好配合。”李欣说。

    她并不相信“过来人”婆婆的经验之谈。她说,每次走进婆婆的房间,都能闻到一股尿味,“我婆婆根本是在自欺欺人,我可不想老了之后像她一样。”

    正视女性隐痛

    早诊早治很重要

    尿失禁困扰着许多女性。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尿失禁的主要表现亚型,主要临床表现是在咳嗽、喷嚏、大笑或提重物时,尿液会不自主地从尿道溢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杨春波介绍,引起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很多,年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渐增高,高发年龄约为45-55岁。生育的胎次与尿失禁的发生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二胎妈妈会比一胎妈妈更容易发生尿失禁。另外,肥胖女性发生压力性尿失禁几率显著增高。不仅如此,合并盆腔脏器脱垂、吸烟、过度体力劳动等都是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什么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女性?

    杨春波医生解释说,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首先,女性盆腔骨盆出口前部宽大,盆底肌肉较为平坦,对前盆腔的脏器支托力较男性薄弱;其次,女性在妊娠、生产时,这些支持组织容易受到削弱和损伤,也会削弱控尿的能力;另外,女性尿道短,尿道阻力小,尿道外括约肌亦不像男性那样有力,也易导致尿失禁的发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由于雌激素分泌显著下降,导致尿道上皮变薄、腺体萎缩、尿道控尿功能下降,就更容易发生尿失禁。

    长期的尿失禁,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越来越严重。而严重的尿失禁患者身上常常伴有尿骚味,这让她们羞于站在人前,产生自卑感,影响社交、工作和生活,所以也有人称尿失禁为“社交癌”。并且,长期尿失禁还会引起很多疾病,如阴部及下腹部、大腿部皮疹,皮肤感染、溃烂,还有阴道炎、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肾脏受损,月经不调等。

    “对这部分女性来说,早诊早治很重要。”杨春波医生介绍,根据症状的轻重,压力性尿失禁可以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方式。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及盆底肌训,即持续进行提肛运动2-6秒,松弛休息2-6秒,如此反复10-15次,每天训练3-8次,持续8周时间以上。另外,减肥、戒烟,减少咖啡因、酒精等食品的摄入,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等,都有助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缓解。

    而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被评估为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伴有盆腔脏器脱垂等疾病的患者来说,则需要行手术治疗。目前,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术式,主要原理是通过阴道前壁的切口,将合成材料制成的吊带,将尿道中段进行“悬吊”从而达到抗尿失禁的效果。

    (文中方兰、李欣均为化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