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态环境部点名的云南北巡野象 在中国受最高级别保护

天目新闻 记者 王晶2022-10-22 00:21全网传播量4.5万
00:00
00:00

10月21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主题与记者交流。其中再次提到了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这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大众关注的现象。

10月21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也就此接受了天目新闻记者的采访。

野象“旅行团”北巡被点名背后

体现中国对大象的保护级别之高

从2020年3月起,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野生亚洲象,沿着普洱、红河、玉溪一路“吃吃喝喝”到了昆明晋宁。这场世界瞩目的北迁之旅直到2021年的8月8日,以象群全部安全返回原始栖息地作结。

“亚洲象出走保护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这说明当地政府和动物保护主管部门为此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避免人象冲突的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大象,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赞誉。”10月21日,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博士在接受天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象在中国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中国对大象保护的重视程度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确实如此,2016年12月30日,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要求在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中国由此成为率先全面禁止象牙贸易的国家,“中国此举为国际社会共同拯救大象,尤其是非洲象做出了积极表率。”孙全辉博士如是说道。

除了象牙贸易,大象保护也面临着来自旅游业的挑战。孙全辉博士介绍,大象是智商较高、集群生活的陆地上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野生动物属于野外,把它们留在野外,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相比起东南亚其他有亚洲象分布的国家,我国所制定的针对性保护措施是具有代表性的。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把野生亚洲象的迁移因素列入规划考虑当中,防止阻碍其种群正常交流。连接昆明和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在设计之初,就已充分调研野生亚洲象的具体分布和迁移通道,在线路和站点选择上避开了其主要活动区域。一部分公路建设也在迁移通道上架设涵洞、桥梁为象群提供便利。

其次,食物也是野生动物种群生存的关键。目前在云南境内,“大象食堂”(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正在以多元化形式逐步推进,满足亚洲象部分必要的食物需求,以防其走村入户破坏庄稼作物导致人象冲突。

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此外,孙全辉博士表示,当前,国家正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野生动物保护理念也深入人心。亚洲象等国家公园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相关部门将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栖息地范围,建立统一的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亚洲象等濒危野生物种的保护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国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参与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

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全辉博表示,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很多濒危物种的自然种群明显回升,“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摆脱不利境地。”

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对此,孙全辉博士认为,这就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助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