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天目观察#安倍国葬:本想“借力打力”的岸田文雄却“引火烧身”

    天目新闻 记者 朱彦超 汪江军2022-09-27 13:20全网传播量7.5万
    00:00
    00:00

    当地时间9月27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仪式在位于东京的日本武道馆举行。这是自1967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国葬之后,时隔55年日本政府再次为前首相举行国葬。

    时间回到两个多月前的7月14日,岸田文雄在记者会见中正式宣布将为安倍举行国葬,国葬花销将完全由日本政府承担。

    两个月后,风向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文竹认为,围绕“国葬”的争议严重拉低了岸田文雄和内阁的支持率,这种冲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为了保证国葬顺利进行,日本政府出动了2万警力用于安保,直接比英女王葬礼高了一倍。

    “如临大敌”般阵仗,与当前民众的反对声浪有关。根据日本民调显示,超过60%的日本民众不赞同为安倍举行国葬。

    9月26日,日本民众在东京街头抗议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图片来源:法新社

    日本时事通信社27日发文表示,日本政府为前首相安倍晋三办“国葬”毫无法律依据,未事先报备国会,且巨额活动经费不透明,引发日本各界不满。

    国葬仪式上,一切照常进行。岸田文雄致追悼词,回忆了安倍的一系列政绩,“你是日本宪政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但历史会更多地记住你的成就,而不是执政长度。” 

    安倍的国葬由岸田文雄促成。孙文竹认为,从国内政治的两个方面考虑,让岸田文雄决定给安倍举行国葬。

    “一方面,岸田需要团结党内‘安倍派’,避免其站到自身对立面。安倍生前所领导的派系‘清和会’是自民党最大的派阀,其势力远超岸田自身领导的‘宏池会’。”孙文竹说,安倍死后,岸田文雄需要保证这一势力继续支持自己。

    而 “国葬”引起的争议也在岸田文雄的预料之内。“这也是他的另一方面考虑。特别是在在野党方面引起的争议,也可以起到打击安倍形象、削弱‘安倍派’影响的作用,客观上助力岸田巩固自民党总裁地位。”孙文竹分析说。

    不过,剧本并没有完全按照岸田文雄的设想走,从结果来看,甚至完全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共同社9月17日至18日的日本全境电话民调显示,岸田内阁支持率降至40.2%,比上月下滑近14个百分点,创下岸田文雄去年10月执政以来的最低值。同时,岸田内阁的不支持率升至46.5%,首次高于支持率。

    孙文竹表示,目前看,岸田文雄本想“借力打力”却“引火烧身”,围绕“国葬”的争议严重拉低了岸田本人和内阁的支持率,这种冲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日本民众在自民党总部悼念安倍晋三。资料图 图片来源:海外网

    安倍遇刺后,世界各国纷纷在第一时间致电表示哀悼。当时日本国内的舆论氛围,也多以同情为主,这也是日本政府坚持为安倍举行国葬的原因。稍早之前,岸田文雄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也坦承,“希望通过安倍的国葬,进一步促进日本的外交”。

    日本《读卖新闻》指出,安倍在世时提出必须致力加强和七国集团的关系。同时,他也以日美同盟为轴心提出“自由印度太平洋”构想。岸田文雄坚持为他举办国葬,也旨在强调日本将继续推广和发扬这些构想。

    然而可能要让岸田失望的是,本次安倍的葬礼上,G7国家中没有一个外国首脑参加,级别最高的是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出席葬礼的国内外来宾约有4300人,其中包括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外宾约700人。但其中G7国家中,没有一个现任最高领导人参与。

    这些平日与日本关系要好的国家为何在日本这一大事中如此不给面子,是否意味日本期望的“葬礼外交”失败?对此,孙文竹解释道:“‘葬礼外交’效果并没有达到日本的预期,尤其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的葬礼相对比更加明显。”

    孙文竹认为,近年来,日本力求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期望成为“一流大国”,但在经济连年颓势之下,实现这一目标已经力不从心。加之日本在外交政策上对美亦步亦趋,为了求得“西方的肯定”而放弃按照自身利益自主行动,更使其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下滑。这是本次葬礼外交略显“狼狈”的原因之一。

    天目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以G7国家为首的西方世界,派出的代表规格普遍不是很高,但是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均是现任最高领导人出席。对于出现这一现象的,孙文竹分析认为,日本主观上是期待得到西方国家对其国际地位的肯定,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甚至“脱亚入欧”。但客观上,日本的实际国力、地理位置与真正利益,决定了其影响范围仍主要集中在亚洲。因此,亚太地区的国家,相比西方国家,派出的代表团规格会相对高点。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