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湖北团风县渔政执法大队在罗霍洲网红沙滩救助一尾大鱼,经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初步认定,此鱼是7月份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不少网友对此表示,野外看到长江鲟,意味的长江鲟种群依然存在,可以推翻“野外灭绝”论。
9月8日晚,天目新闻向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求证,他告诉记者,他已关注到该新闻,从画面上看,应为增殖放流的长江鲟,并非“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再次现身。
危起伟介绍,宣布“野外灭绝”的原因是长期没有证据证实长江鲟在野外自然繁殖,宣布“野外灭绝”并不代表没有这个物种,部分网友可能对此误读。
“长江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育群体已经有了。”危起伟说,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长江鲟已经持续20年没有自然繁殖,近20年来,一些长江鲟个体被误捕或发现,都是人工繁殖之后放流到长江的,所以能捞到并不稀奇,这些均属增殖放流的群体。
长江鲟,是长江独有珍稀野生动物,目前仅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今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长江鲟已在野外灭绝。
天目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实际上,“长江大保护”已成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