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青田县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内,精心呵护了59天的4只瓯江幼鼋相继从孵化箱中破壳而出。
当天凌晨1点36分40秒许,第一只幼鼋破壳而出。这只通体棕色的幼鼋,背甲长5厘米、重13克,在装有水沙的盒子中爬来爬去,活力十足。
“昨天,我们看到保温箱里的鼋卵有破壳的迹象,一刻也不敢马虎,对这批鼋卵进行了重点看护。”该增殖放流站站长叶承义说,孵化箱内的首批鼋宝宝也陆续孵化出壳。
在首批的6枚鼋卵中,5枚鼋卵发育正常,顺利进入孵化观察期。另外1枚鼋卵存在发育畸形、孵化缓慢的问题,工作人员对其进行隔离孵化,并细心护理。
“我们采用的孵化方式是自动控温,温度稳定在30摄氏度,湿度控制在80摄氏度。”叶承义表示,鼋卵的孵化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一旦温度、湿度不达标,容易造成鼋卵异常发育。
鼋是鳖科、鼋属动物,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极度濒危,素有“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称。
2000年,青田县成立了全国至今唯一的鼋省级保护区。自2015年6月起,先后有2只瓯江鼋由青田鼋保护处寄养在浙能滩坑水电站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
今年7月4日,增殖放流站的雌性鼋龟“贝贝”产下29枚鼋卵,为了保证野生鼋的自然孵化,放流站将6枚留在了增殖放流站的控温车间内进行孵化,其余23枚转移到青田鼋保护区内孵化。
“4只幼鼋的人工孵化成功,标志野生鼋保种、繁育取得重大突破,再次证明人工培育动物鼋的可行性,或将成为恢复野生鼋种群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青田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夏建敏表示。
(原标题《视频 | 青田首批野生鼋宝宝破壳而出》)
叶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