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舟山渔民冒死拯救“里斯本丸” 天目新闻对话救援渔民后人

天目新闻 记者 俞倩玮 邹宸 汪江军2022-08-27 08:21全网传播量10.6万
00:00
00:00

搬来沈家门定居已30年,张彩菊仍旧会时常记起“公公”口中东极岛祖屋后面的那片海域。“公公几乎不主动谈及当年在那片海域发生过什么,也只有在采访时,才会透露点内容。”

两年前的8月,公公去世。张彩菊回忆公公多次接受采访的碎片,逐渐拼凑出80年前的历史真相:他曾在海里救过几个英国人。

张彩菊的公公当年亲历的,正是“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其继续积极致力于中英友好,期待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

“里斯本丸”号与浙江有着密切联系。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大批东极岛渔民自发划着小船穿梭于小岛和海面,奋力救起了384名英军战俘。

林阿根(左一)身前照 图片来源于浙江新闻客户端

冒着生命危险划小船去救援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中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的一座小岛,向东十多海里,是运输繁忙的公海航线。

80年前,这条公海航线上,勇敢的舟山渔民,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一幕。

那年,18岁的林阿根就住在海边,祖屋的后面正对这片海域。1942年10月2日清晨,林阿根听说附近海域有船沉了,立刻赶过去看。“当时‘里斯本丸’号的一端已经倾斜着沉入海底。看到有人遇险,我公公和他的姐夫、以及附近的一个渔民,三人便一起划着小船赶去救援。”

张彩菊还透露了当时救人的细节。有一个英国人救上来后,便没了呼吸。虽然公公尝试了各种急救方式,但都没能将这名英国人救活。他们就把这个英国人安葬在青浜岛的山上了。

“那时老百姓穷,都是小木船,划不快,一个上午只能来回救两次,有些英国人还来不及救,就被退潮卷走了。”张彩菊也记得公公说起这段经历时,满是遗憾。

“里斯本丸”号沉船时,有很多洋布散落在海面,一些渔民先是发现了洋布,打捞时才发现还有英国人在水中遇险。但林阿根并没有带洋布回家,后来也没有收英国人的礼物,张彩菊曾问过公公,“我公公就说,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把人救了不是很好吗?”

和林阿根的沉默低调不同,胡亦芳的父亲胡阿苟、母亲金腰娣对这件事并没有太多遮掩,多次向他讲述当年他们夫妻参与救援的故事。

“那年我父亲25岁,母亲15岁,父亲和许多岛上的渔民摇着小船出海救援,救了有8个人,母亲则负责后方。” 胡亦芳回顾了父亲讲述,事发时,有很多渔民在附近作业,就看到一条大船冒着烟漂了进来,还没到岸边,船就沉了下去,大家就赶着去救援。

“船沉没在外海,当时风浪也不小,我父亲他们的船又小,当时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根据胡亦芳讲述,救上来的英军,后来被安置在了渔民家和寺庙中。中间也面临了日军搜捕,等到风声过去后,才把部分英军安全送离。

参与营救的部分渔民合影。(资料照片)

救人是渔民的习惯和本能

这场救援,始于1941年12月25日的香港沦陷,1.5万名英军投降,而“里斯本丸”号船上装载的战俘,相当于驻港英军的十分之一。

根据新华社报道,1942年10月1日7时许,“里斯本丸”被负责破坏日军海上交通的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现有史料证明,“里斯本丸”并没有按照国际公约的要求,安装红十字标志。

“里斯本丸”中弹后失去动力,在海上漂流。日本军舰赶来了,接走了大部分日本人,只留少量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

当时英国战俘被关在三个闷热、肮脏和昏暗的底舱里,日本人撤退前用木板钉死舱门,再盖上防水布,用绳索紧紧捆住。“里斯本丸”中雷处位于尾部,尾部第三舱的英国战俘要轮流拼命手摇水泵,泵出海水,而其他底舱里已经有俘虏发病身亡。

声呐显示的“里斯本丸”沉船遗骸 图片来源于浙江新闻客户端

10月2日的那声巨响宣告了“里斯本丸”命运的终结,第二舱的英国战俘开始拼死一搏,他们撞破舱门,冲上甲板,然后去援救第一舱和第三舱的战友。第三舱里的英国战俘太过虚弱,行动迟缓,加之通往舱门的木梯断裂。600多人只有200多人爬上甲板,400多人最先遇难。

但是逃出生天的英国战俘并没有想到,后面还有更为可怖的一幕:日本兵开枪了!

率先冲上甲板的带队军官非死即伤,跳海逃生的英国战俘也遭到射击,有的战俘想攀上日军的救援船只,又被无情地踢回水里。

就在英军绝望之际,东极岛的渔民划着小船赶来了,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但在历史上,舟山对英国有着并不愉快的记忆。这里曾发生过定海战役,这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占中国的第一座城池,也是近代史上西方军队第一次占领中国领土的战斗。

参与救援的梁奕卷的女儿梁银娣表示,“舟山的渔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信念:即使你和我之间有三代人的冤仇,你掉到海里我也要救你。”梁银娣说,“这是渔民朴素的道德准则,不但要救活人,而且要捞遗体。”

张彩菊的想法则更朴素,“我们家人都为我公公当年做的事情感到骄傲,这样的好人好事对后人而言都是一种激励。”

胡亦芳认为,海上救人是渔民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和本能。“看到有落难的人,一定要先把人救起来,不仅是我的父亲,参与救援的渔民都这样做了。”

世人没有遗忘“里斯本丸”号

“里斯本丸”号事件已经过了80年,但中英两国从没有忘记当年发生的事和那群勇敢、可爱的人民。通过出书、建博物馆、办追忆会、立纪念碑等各种形式,时刻提醒着后来人。

2007年,一本关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图书——《“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公开出版的关于“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专著。

这部书的内容,有力地诠释了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和人道主义品格,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为人们研究、了解那段战争,铸就了一个有力的支点。

2009年7月23日,在舟山的东极岛,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开馆,展厅面积450平方米,分为“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纪念馆、民俗民风馆和渔民画馆三个系列展馆。

其中位于二楼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事件为主题的展馆,英国人临走时留下的瓷砖、英国人扶着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国渔民给英国人送饭的竹篮……都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在英国,2017年10月2日,“里斯本丸”号75周年纪念日,在军乐队低沉的奏乐声中,数十名英国军人代表、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家属和一些社会人士在伦敦肯顿市场纪念碑举行活动,追忆75年前发生的“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

活动组织者之一保罗·森特告诉新华社记者,“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是英国军团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举办这次纪念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英国士兵,也是为了纪念中国舟山的渔民们。75年前,中国舟山渔民在“里斯本丸”号沉没时冒死营救了英国战俘,这在英中历史上都是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