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流转来的1200多亩农田,之前是镇里永久农田连片整治工作中腾退出的耕地,目前大部分已经种上了水稻。”近日,在履坦镇杨岸村,插秧机正往来穿梭在农田里,看着一排排秧苗整齐地插入泥土,何秋广终于安心了许多。
原来,作为一个从事苗木种植行业已有22年的种苗大户,何秋广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1200亩农田计划用于轮种水稻、油菜等作物,预计单季水稻年产量可达660吨。
为破解整治后农田无人承包的难题,武义积极引导土地有序向原承包土地苗农流转,鼓励种苗大户清退苗木后承包农田转型种粮大户。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3.12万亩。
近年来,武义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落实好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全域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行动,统筹做好土地流转储备、因地制宜多途径推进招商引资等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武义探索建立“土地银行”。依托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以“零存整贷”方式收储农村闲置土地,再以农业招商的方式贷给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流转—收储—招商”一体的农用地高效流转模式,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自推广“土地银行”以来,累计收储流转土地4.7万亩,招引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36个,新增农业投资1.5亿元,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200余万元,增加农户收入2500余万元。
同时,武义开发了“武易云”土地流转平台,畅通土地供需信息渠道。系统集成土地确权数据成果、土地种植信息、农业经营主体等信息,实现农村土地大数据一张图显示。农业经营主体根据自己的产业需求,可在该平台上快速匹配适宜土地,大大提升了用户看地效率,让农村土地与项目的结合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
武义通过“土地银行”将先前零散的土地统一区块收储对外招标,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连片开发价值,吸引更多具备一定实力的农业主体来到武义投资农业开发。同时,县里面出台多种配套措施用于奖励村土地流转工作和农业投资,调动村集体、农业主体流转积极性。履坦镇坛头村流转了村里近400亩土地和20余幢明清古建筑,建设开发了特色名宿和600亩的湿地公园,成为武义乡村旅游的“金名片”。
下一步,武义将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的宣传,加大对增收致富的引导力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农民收益能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合理划定粮食功能区,以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