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骨架在宁波博物院展出 带孩子“穿越”回远古时期

天目新闻 记者 郭婧 通讯员 许婧2022-06-18 00:56全网传播量6.9万
00:00
00:00

想一次性看遍“中华第一龙”、窃蛋龙吗?这个暑假,宁波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带来少儿科普展“我们的恐龙”。展览将于6月18日开展,展出74件恐龙化石、模型、复原雕塑等,让观众一秒“穿越”远古时期,切身感受恐龙的原始魅力。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恐龙均持有中国“身份证”,它们全部都是历年来中国恐龙科考发现和研究成果。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恐龙发现最多的国家,也是恐龙研究最为理想的区域之一,由中国发现并命名的恐龙种类共有338种之多,位列世界第一。

展厅现场 宁波博物院供图

本次展览,真实还原了恐龙生活的主要活动环境,同时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内蒙古、四川、新疆以及辽宁。观众们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中国龙”,它们活跃在沙漠、河湖、火山等生态环境中。

例如,云南禄丰地区,在远古时期是生态活跃的河湖环境,那里出土的许氏禄丰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它是第一种中国人自己发掘、研究和装架的恐龙,是中国已知时代最早的恐龙,也是第一种由中国古生物学家命名的恐龙。这具恐龙骨架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镇馆之宝”。

展厅现场 宁波博物院供图

恐龙自被发现以来,就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我们不仅想知道恐龙是什么,长什么样,我们更想了解恐龙生活在哪里,它们吃什么,它们有没有天敌,它们最后去了哪里?现在的科学研究已经能够将恐龙及它们生活的时代,描绘地更加准确了。

本次展览,展示了不同生态环境中恐龙的形态与生活习惯,更通过胚胎化石、粪便化石、胃石、足印等,深入发掘了恐龙的育儿、生长、食性、生活习性等各种细节。

例如,难逃泥潭龙,在生长过程中,它会逐渐从杂食转为植食性恐龙。窃蛋龙的骨骼化石中存在胃石,这不仅证明它会吞食小石头来帮助消化食物,也间接证明了已灭绝的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

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出土的赫氏近鸟龙化石,是世界已知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被精准复原出羽毛颜色的恐龙。

为了更好地提升参观体验,本次展览还引进了多样化的数字化技术和互动装置,例如“从恐龙到鸟的演化”触摸装置、“恐龙化石转转乐”和马门溪龙比腿长等等,都可以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动脑中,深入学习自然科普知识。此外,暑期夏令营将围绕恐龙,开展恐龙知识学习、手工互动、博物馆夜宿等活动。

本展览将展至9月4日。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