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守护城市记忆 数智地名 打造智慧萧山独特品牌

    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肖枫2022-06-06 08:44全网传播量1.8万
    00:00
    00:00

    地名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记忆。萧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地名及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守护地名文化遗产、留住城市记忆,区民政局创新思路、借势借力,大力弘扬地名文化,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已完成地名文化保护规划、亚运村地名智慧众筹、全市首例区级区划地名图AR编制、瓜沥镇梅林村地名未来数智化等工作。

    一、科学规划,强化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一是加强地名文化保护顶层设计。根据《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分区规划》,设置地名文化保护专章。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经济特点、社会发展、风土人情等情况,设立相应地名采词导向,确保地名文化保护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地名命名按照“不轻易舍弃”原则,稳妥审慎进行;对历史久远、品味较高的老地名,通过“移植”“立碑”等多种方式,传承延续其中蕴含的地名文化。二是树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典型。临浦镇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承办浙江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单位授牌发布会。在此基础上,秉承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弘扬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开展树牌立碑、数字化门牌等宣传保护活动,提高群众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自觉性。三是常态化开展地名规范管理。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整治“大、洋、怪、重”等问题入手,审慎稳妥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纠正不规范地名共18条。指导督促属地镇街重点推进地名牌、门牌等国际化标识标牌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全区共排查136060块地名标识,对其中1341块破旧门牌完成动态化标准处理,规范提升率达100%。

    二、数智地名,打造智慧萧山独特品牌

    一是实现亚运村地名智力助推智慧众筹。依托我区地名专家咨询小组的智力支持,由10名不同领域专家为重要地名命名更名提供咨询、论证和评估意见。面向全国开展亚运村地名智慧众筹,通过有奖征名,激发群众对杭州地名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从全国征集的1022条地名建议中认定11个地名,圆满完成亚运村内1座公园、10条道路的地名命名。二是实现全市首例区级区划地名图AR编制。为配合近年萧山区行政区划调整,2021年12月,我区推出杭州市首例搭载AR技术的区级区划地名图,完成我区标准地名的精准标注,并实现地名数据实时更新,市民只需扫描地图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各镇街平面分布图及电子地图,真正打造群众可随身携带的“移动地名图”。三是实现瓜沥镇梅林村地名未来数智化。针对农村住宅门牌分布复杂、农村内部导航定位不准的问题,依托地名地址数据库,开发移动端电子地图,并通过实景三维构建多视角、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数字沙盘,实现梅林村全景全貌720°VR实景浏览,做到门牌精准导航寻址。真正方便群众查询、使用乡村地名,激发乡村地名数据活力。

    三、营造氛围,推进地名文化科普宣传

    一是地名文化传承注重精品性。围绕“传承地名文化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拍摄萧山首部红色地名动漫微电影《萧萧讲地名》,挖掘衙前镇李成虎及进化镇葛云飞红色地名人物故事,采用活泼的动漫形式,让地名文化走进校园、走近孩子。二是地名文化宣传注重普及性。今年5月-7月,我区承办杭州地名大会,通过线上线下、个人赛团体赛、地名文艺节目、地名专家讲解相结合的形式,让全社会更好地认识杭州、了解杭州,努力推动本土地名文化“出圈”。三是地名文化宣教注重传承性。联合区关工委组织面向全区青少年的红色地名课。依托“老+少”模式(老:区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少:全区中小学生),由五老讲师团老师开设萧山红色地名课程,通过“线下课堂”和“云上课堂”,讲授各个镇街的地名故事与红色地名文化,引导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2021年,共开展线下红色地名宣讲10余次,受益青少年近400人次。录制线上红色地名五老精品课14堂,通过萧山区委老干部局公众号“关工云课”栏目和“假日学校”等活动为青少年播放。

    下阶段,区民政局将进一步深层次挖掘、推广地名文化内涵,继续创新开展富有萧山特色的地名文化系列活动。将联合区关工委组织“迎二十大 讲萧山地名故事”地名文化巡回宣讲进村社、进学校,联手区融媒体中心策划“迎亚运 品萧山地名故事”专栏,讲好萧山地名故事,提升萧山城市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