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磊出席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来源:生态环境部官微
6月5日,生态环境部官方账号发布信息: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在辽宁沈阳举办。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书磊出席论坛并讲话。
此消息显示,李书磊已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正部长级),履新中央宣传部。
在官员身份之后,李书磊广为人知的标签有“北大神童”“文化学者”。
14岁上北大
收到通知书时正在黄河边放羊
根据其官方简历显示,李书磊出生于1964年,河南省原阳县人。1978年,年仅14岁的他就考入北大图书馆学系。
相比大多数人,上大学一般要到十八、九岁,而李书磊要早上4年进大学,“神童”之名由此而来。
2003年,李书磊接受《科技文萃》采访,曾谈及“神童”之名因何成就,他回忆:“我小学时连跳两级。跳级是因为在班里学的东西我大哥在家里都教过我了,听课没意思, 就逃学。逃学被老师逮着,我就装病,装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师告状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让我跳级,跳了级,课都是新的,都不会了,就不敢逃学了。”
收到北京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正在放羊的李书磊兴奋到当场把羊鞭扔进了黄河。“高考完了以后,我就回家干活儿了。那一天,我正在黄河滩上放羊,我姐姐拿着通知书去找我,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下子终于不用放羊了。我把羊鞭扔进了黄河。”
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但他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希望能在图书馆里读遍所有专业的书,成为亚里士多德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孔庆东,算得上李书磊的嫡系师弟。1983年,孔庆东考入北大中文系本科时,李书磊已经是中文系硕士一年级学生了。
孔庆东在一篇文章《北大四博士》中,首先就提到李书磊,虽然与他同龄,但对他有师兄的敬意。
“后来,我成了书磊的师弟,自认为比书磊老奸巨滑一点,但书磊还是以师兄身份关照我。我在读书期间多次闯下大祸,每次案发,都有书磊秉承严家炎等教授旨意,前来叮嘱。我从他一脸正经的神态中,感到了师门的温暖,同时对他产生了师弟对师兄的敬意。”
在学弟中间,李书磊也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性子直来直往。“每见书磊,他总是号召大家埋头读书,为国效劳,一副龙头老大的气派。他对弟兄们从不客套委蛇,也不让别人客套委蛇。”
李书磊的作品,在豆瓣读书上多有较高评分。
发表多部经典作品
读者领悟其精微与伟大
离开北大后,李书磊逐渐褪去“神童”身份,开启他另一重日后广为人知的身份——学者。
在北大求学期间,李书磊在文化界已经小有名气,在多家报纸开专栏,写文化评论,当时被封为“第五代批评家”。
天目新闻梳理李书磊作品,不同时代李书磊涉猎的风格都较为统一,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职位的升迁,又在一个时间节点有个比较明显的转变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李书磊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文学和文化上,以当代文学为主。比如1985年发表在《理论月刊》上的《令人警醒的喜剧——评王蒙的小说<冬天的话题>》,1988年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北方的河>精神分析》《试论<班主任>的局限性》《<新星>的英雄主义基调批判》,还有发表在《名作欣赏》上的林庚诗欣赏系列等。
1991年,李书磊风格一变,转向了古典文学,对小说和诗词进行了一番讨论。如《金瓶梅的误会》《<红楼>的矫情》《<红楼>的景语》等,后来他又开始研究唐诗、诗经等。
1995年,受到当时“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影响,李书磊在《文艺争鸣》上发表了《“人文精神”的真实含义》。此后其研究对象也上升到文化层面,议题也不断宏大,先后发表了《现代化进程的文化理解》《文化的无用之用》等文章。
进入2000年以后,他写出了一批政论型文章,比如《我们面临的外来文化挑战》《文化战及其限度》《强化文化意识建设文化强国》和《决策和研究的互动十分必要》等。
在李书磊众多作品中,比较重要且为大众熟知的为《重读经典》。书中包括了作者读《诗经》、唐诗、元曲、《三言二拍》、《聊斋》、《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札记,站在一个思想者的角度,把这些作品中古人有意或无意留下来的启示进行再思考,从中领悟人生与世界的精微与伟大。
在豆瓣读书上,这本书的评分达到了8.9分,读者评价也是充满溢美之词。“读之前以为会是一些古典书籍的拉条目式地介绍,想翻翻就换一本书,但越读越觉得欲罢不能。作者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有古文原著和今人评论的引述,又有自己特殊的观点体悟,难得的是还有令人信服的论证。文笔有一种水到渠成,详略得当的恰到好处;用词有一种无以描述的文化感。”
另一本评分较高的是《村落中的“国家”》,详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变迁中的乡村学校。读者认为,书中没有引用过多的所谓概念与理论,朴素的将村小村中的面貌书写了出来,很难看到这么活泼的论述了。有读者在外地调研中读到此书,现实与书中的相互映射,让他感触颇深。客观、真实、朴素是这本书的真实底色,这本书的记录是宝贵的,其中一点或许就是,在我从嘉兴回北京的高铁上,一路从南向北,沿途乡村的面貌差异,在我读完这本书后,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不仅仅限于教育,也不只是乡村,而是整个中国——村落中的“国家”和乡村中的“中国”。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