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头灰白头发的罗大佑站在绿草坪上,戴着熟悉的眼镜,抱着熟悉的吉他,唱起熟悉的旋律,屏幕前,几代人的时光仿佛倒流。
继不久前周杰伦的线上音乐会刷屏之后,5月27日晚,著名歌手罗大佑的线上演唱会也掀起了一波“回忆杀”。
“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悲伤留给我自己。感谢罗大佑和他们那一代音乐人。”
“第一次听罗大佑的《童年》是在八十年代,那时候人们还有很多梦想。”
在社交平台上,在记者的朋友圈里,许多平时并不怎么发东西的作家、诗人和出版社编辑们,都忍不住跳出来“冒个泡”,怀旧一把。
罗大佑线上演唱会截图
几代人的青春回忆
5月27日晚8点,68岁的罗大佑准时出现在人们期待已久的视线中,抱着吉他,弹起了《滚滚红尘》。
有人在弹幕里写,前奏一响起,青春就回来了。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兴奋而又迷茫的年轻人,精神上渴望着一切新鲜的事物。在这时,流行音乐传入内地,俘获了一大批人的心。
很多人从那时,开始认识罗大佑。
在“诗歌岛”主理人天水的记忆中,罗大佑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里,难以磨灭的印记。她来自甘肃,小时候接触音乐的机会并不多,到北京读大学后,“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早就听的一些歌,比如电影《阿郎的故事》和《天若有情》的主题曲,都是罗大佑的作品。”
2000年9月8日,罗大佑第一次在内地举办演唱会。
那时,天水刚刚入职北京一家报社,周末本来要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但是,她还是想办法去了上海。“我是和几个北京朋友一起去的,当时火车上很多人,都是去看罗大佑演唱会的。”
旅程中,有个细节令她印象深刻:一个男孩穿了件黑色T恤,衣服后背上竖着写了一列字——认识一个姓罗的。在天水看来,“这句话就像一个接头暗号,在那列火车上,大家一开始都不认识,但因为罗大佑聚在了一起。”
更有趣的是,在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那里,罗大佑更像是一根奇妙的线,串联起两个人某段看似平行的人生。比如,当时天水和读库创始人张立宪并不认识,2002年左右成了朋友,才知道两年前,两个人坐在同一趟去往上海的列车上。
后来,张立宪提起这次演唱会,说:“我们不是去看一场普普通通的演唱会,我们是去祭奠我们的青春。”
一起走向成熟
罗大佑给当时年轻人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还贯穿了他们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作家黄咏梅毕业于上世纪90年代,从大学时代就喜欢罗大佑的她,在得知罗大佑要举行线上演唱会后,第一时间联系了远方的好友一起观看。线上演唱会当晚,身处异地的两个人一边听,一边在微信上实时聊天,如同发弹幕一般。
两个人聊到,2003年非典期间,她们一起去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看罗大佑线下演唱会的往事。如今,19年过去了,朋友离开广州去了天津南开大学教书,黄咏梅也因工作关系调动到浙江,两个人的人生都发生了很多转折变化。
好在,时代在变,她们在变,但罗大佑的歌一直在。
如果从1982年刊发第一张专辑算起,罗大佑出道刚好40年。年轻时的罗大佑,以尖锐性和对抗性著称。从专辑《家》开始,“谁能给我更温暖的阳光,谁能给我更温柔的梦想”,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才子明朗温暖的一面。2017年,结婚生子的罗大佑带着专辑《家III》重归歌坛,人们突然发现,那个大家熟悉的愤怒、时刻燃烧的罗大佑变了,变得温和、从容。
黄咏梅说,人不能永远保持愤怒,随着年龄的增长,罗大佑慢慢收起了尖锐。“这种转变,是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对于黄咏梅和她的朋友来说,罗大佑最珍贵的意义在于,他的这种变化,也暗合了她们的成长轨迹。
知识分子的立场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有人认为,这似乎标示着歌词的文学性,得到了某种来自官方的认可。
因为歌词关心社会现实,具有反思精神,歌迷将罗大佑称为“中国的鲍勃·迪伦”。
正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孕育了鲍勃·迪伦的创作;罗大佑的深刻,同样离不开他生长的时代。
罗大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于世界局势剧变的七八十年代。他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美苏冷战的绝对强权,觉得战争随时可能来,人们随时可能被毁灭掉,所以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思考是用力的,是需要深入的,因为不会去想第二条路,表达自己是最重要的。”
这使得罗大佑的歌词具备了一种“知识分子的调性”。
“为什么这么多文学圈的人喜欢罗大佑,我觉得和他歌词中流露的这种调性有关。他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情绪层面,而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思考。”黄咏梅说。
此外,黄咏梅还注意到了罗大佑歌词中的预言性。“《未来的主人翁》写于1983年,里面写‘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现在听来,依然觉得不过时。”
天水认为,尽管经常有人把罗大佑和鲍勃·迪伦放在一起对比,但我们显然更容易理解罗大佑。她说:“鲍勃·迪伦的歌词我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为他写的是美国社会。但罗大佑不一样,他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代。”
“这也是罗大佑音乐的生命力所在。”
眼下,持续已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不断升级的俄乌局势,令关心世界的人们感到忧虑。对他们来说,在为改变现实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后,或许能在罗大佑再次唱响的歌声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共鸣。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