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禾风·风云篇③】宋韵嘉禾纪事——引进占城稻,粮食丰产

读嘉客户端 2022-05-13 01:22全网传播量1.8万
00:00
00:00

鉴以往而知未来。宋代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大事,依然在影响着今日嘉兴。

本期“宋韵禾风”之“风云”篇,我们带你重返宋代嘉兴历史现场。

▲  嘉兴至今仍是“浙北粮仓”

◎1012年,引进占城稻,粮食丰产

数千年以来,稻谷一直是江南人的命脉,丰收的稻谷是一个国家富裕的象征。

在宋代,成熟更快的新稻种——占城稻,开始在嘉兴大力推广,随着粮食增多,酿酒业开始兴起。

嘉兴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上世纪,马家浜文化各遗址陆续出土碳化谷粒,开启了嘉兴封存7000多年的稻作文化记忆。

三国吴黄龙三年(231),由拳县“野稻自生”。农耕文明时期,这被视为“吉兆”,当时孙权仅称帝三年,认为这是上天对他的肯定和认可。于是把“由拳县”改为“禾兴县”,并筑城。次年还改年号为“嘉禾”,赤乌五年(242),因辟太子讳,改为“嘉兴”。“绣壤纵横古稻田,青林红树起炊烟,西风无恙秋收好,又话黄龙纪瑞年。”这是清代嘉兴知府许瑶光撰写的南湖八景诗《禾墩秋稼》,描写出的正是“野稻自生”的嘉禾墩所在。

嘉兴文史研究馆馆员董雄认为,由拳县的更名,反映吴国“务农重谷”的立国方针,也反映该县在吴国的地位,“君王对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调动江南各级地方和农民的积极性,也促进嘉兴地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千百年来,嘉兴人乐以将脚下这片土地称为‘嘉禾’,把居住的城市简称‘禾城’,都由嘉禾墩而起。”

唐大历年间,大理评事朱自勉赴太湖平原主持屯田,其中以嘉兴为中心的嘉禾屯最大。据《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从此,嘉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派遣使者到福建取得占城稻,嘉兴各地都推广种植。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又称“早禾”或“占禾”。

▲ 罗家角遗址出土稻谷

宋真宗不远千里取得的这种稻谷究竟有何优势?据《宋史》记载,占城稻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耐旱,其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嘉兴相比北方虽然水分充足,但在一年四季中,有时久旱无雨,有时又大雨成灾,这都会对水稻生产有不利影响。”董雄认为,此时占城稻的优势便体现了出来,它早稻,成熟早,结粒快,一年可以收获两到三次,产量较之粳米提高很多,而且不择土地肥瘠,可随种随收,可播种面积比粳米和糯米就大得多了。

宋真宗不仅下令将这些稻种分给江淮两浙的农民种植,还命当地的转运使张榜向农户们介绍占城稻的种植方法。为推广占城稻,宋真宗亲自示范,在御苑种植占城稻,种成之后亲自率领群臣观看,还作了首占城稻赋。

据记载,当时嘉兴境内水稻品种已有几十个,嘉兴继续保持其全国农业基地的地位,宋朝时期的嘉兴已是富庶之地。据《嘉兴市志》记载,宋徽宗因此在政和七年(1117),秀州赐郡,名曰嘉禾。与此同时,桑麻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养蚕和丝织也很发达。

嘉兴酿酒业也因此兴起。当时,州县城内都设有酒务,还允许人民自酿,征收岁课。董雄说,熙宁十年(1077),秀州已有秀州城,华亭、海盐、崇德三县,青龙、上海、广成(陈)、魏塘、石门、洲钱(泉)等17处酒务,“岁收酒税11万余贯,属两浙各州之首。”

嘉兴的月波酒、清若空等名酒,名闻四方。北宋真宗、仁宗年间三次入阁两次拜相的张能臣,在《天下名酒记》中记,“秀州酒,名月波,里中因有月波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酒名”说,“清若空,秀州”。

时至今日,嘉兴依然是“种田嘉”,是“浙北粮仓”,截至2021年底,嘉兴粮食面积及总产已连续16年列浙江省首位。一粒粒种子,如浪花朵朵,翻涌在嘉禾热土上,在嘉兴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的征程上,不断续写着禾兴再兴的崭新篇章。

▲ 《嘉兴日报·江南周末》2022年5月13日报道

(原标题《【宋韵禾风·风云篇③】宋韵嘉禾纪事——引进占城稻,粮食丰产》)

(责任编辑:胡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