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五年来,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这座“未来之城”迎来5周年之际,天目新闻特地专访浙江大学石敏俊等三位雄安问题研究专家,为您解读:今天的雄安怎么样了?
光荣与梦想
雄安新区设立五年来,留下了怎样的成长足迹?站在新的起点上,又该如何划定未来的发展路线图?带着这些问题,天目新闻采访了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
天目新闻:今天是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的日子,在您看来,这五年来,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石敏俊:过去五年里,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成就可总结归纳为“4+1”。
这里的“4”,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未来城市雏形初显。2019年,雄安新区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启动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实体城市”加紧建设的同时,“云上城市”也在孪生共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云上雄安”智慧城市基础框架,为雄安新区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取得突破。2021年以来,雄安新区步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阶段,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电网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路网和关键节点建设全面拉开,包括学校、医院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正在加速健全。其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开始起步。2019年以来,雄安新区加快了承接总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步伐,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已达100余家。其四,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2021年始,雄安新区白洋淀从治污为主转向治污与生态修复并重的新阶段。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2021年1-7月,白洋淀水质达近10年来最好水平。
这里的“1”,指的是雄安新区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2019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逐步赋予雄安新区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21年7月《河北雄安新区条例》通过地方人大立法的方式赋予了雄安新区管委会参照行使设区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权、行使国家和河北省赋予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文件赋予了雄安新区在公共服务、数字创新、开放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的改革自主权。在此背景下,雄安新区管委会积极探索推广“大部制”管理体制,拓展区块链技术的实践应用场景,陆续启动法定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一批改革创新试点项目。
天目新闻:到本世纪中叶,雄安新区将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努力建成全球典范城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立足于过去五年的实践探索,雄安新区应遵循怎样的“路线图”?
石敏俊:展望未来,建设全球典范城市的行动路径既需要遵循规律、查漏补缺,也需要顺应时局、敢于拓新。首先,在继续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力量调动北京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向雄安新区疏解转移的积极性。其次,需要准确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和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两大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础,加快培育内生造血功能。再次,雄安新区需要适当拓展建设发展思路,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的同时,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打造政产学研金协作互动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雄安新区还应当有针对性地引导外部创新要素植入,驱动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现有企业向价值链更高位置攀升。
新产业发展寻路
2021年初,雄安新区召开2021年建设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实现“新形象、新功能、新产业、新人才、新机制”工作目标,其中的新产业发展如何推进尤其引人关注。天目新闻特邀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琛为我们讲述其中的现实逻辑和实现路径。
天目新闻:“五新”目标下,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建设新功能三者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
王琛:“五新”目标中提出,雄安新区发展新产业要坚持承接疏解产业落地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并重,迅速形成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产业形象。以此为牵引,现阶段,雄安新区不仅应当积极承接来自北京的企事业单位,还可以主动地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符合新区发展定位的新产业项目落地。
从整体上看,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建设新功能必定是一个紧密联动、互为依存的逻辑闭环。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衍生和发展需要一批高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而高素质人才集聚有利于营造城市创新氛围,将反过来带动新产业发展。新产业发展和新人才集聚有利于塑造城市引力,倒逼雄安新区城市功能的培育与完善,而城市新功能的建立健全则能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进而助推雄安新区加快构建高端高新现代产业体系。
天目新闻:近来一系列支持雄安发展的文件相继出台,这对于雄安新区加速形成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有什么促进作用和意义?
王琛: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建设的重要手段,《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有助于雄安新区打造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雄安服务”品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是保障产业发展活力的重要一环,《河北雄安新区关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的目的正是为了打造区域创新系统,提升雄安新区的内生造血功能。构建新机制是明确工作思路和行动路径的必由之路,《雄安新区关于加快打造新产业的实施方案(2021-2023 年)》也在这方面提供了明确指引。
天目新闻:您认为接下来雄安新区应如何妥善处理好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之间的关系?
王琛:一方面,应加快建立健全京雄两地联动发展机制,合理制定与协调北京企事业单位迁入的进度规划和雄安新区现有企业的关停搬迁计划,尽可能确保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引入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引导作用,鼓励引导一部分不符合新区发展定位的企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从而健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承接北京企事业单位转移疏解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打造“理想之城”
“理想之城”如何谋篇布局,需要打通哪些关键节点?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邹永华为我们答疑解惑。
天目新闻:您认为雄安新区在打造城市新形象、生态新形象、人文新形象三方面的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实效?
邹永华: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汇集规划人才最多的一次规划编制,反映了我国规划师对“理想之城”的展望,体现了国际一流规划理念所具有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在城市新形象方面,雄安新区在规划布局阶段就开始谋划如何破解大城市病,具体方式是改变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实行组团式发展。在生态新形象方面,雄安新区规划严格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守“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定位,把生态建设落实到城市细节。在人文新形象方面,雄安新区的空间布局、空间意向都是脱胎于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
天目新闻:您如何看待国企在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成效及未来的工作潜力?
邹永华:雄安新区的首要定位是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所以,国企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必将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国企是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的主要代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都赋予了国企不同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雄安的建设也不例外。央企对于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能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在未来将引领更多的机构和资金参与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
天目新闻:您认为雄安新区在接下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如何有效优化政企联动机制,从而加速建成一座让人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邹永华:要有效优化政企联动,首先要理顺市场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只有通过支持公平的市场化竞争,才能让优秀的人成就事业。要千方百计地让雄安创业者能够与城市一起成长,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这样才能让雄安成为一座让人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