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会爱到什么程度?会为其写一本书吗?会不会写一本还不够,要写三本?
假如能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杭州大学中文系,拿这些问题去采访正在图书馆里津津有味地读着《缘缘堂随笔集》的那个桐乡籍女学生,她一定会惊愕地瞪着大眼睛,不知该如何回答。彼时的她,还沉浸在身为读者的快乐中,自然完全想不到,三十年后,她会写下“丰子恺缘缘三部曲”,三本书,五十余万字。
那个女生,就是徐玲芬。
近日,徐玲芬写作的“丰子恺缘缘三部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和《日月楼中——丰子恺与上海》。该三部曲从丰子恺与桐乡、杭州和上海三地之间的不解之缘切入,完整地展现丰子恺的生活轨迹与艺术探索之旅。
回忆起三十年前,徐玲芬告诉记者,当时正在读大学的她因为实在太喜欢丰子恺的散文,在图书馆还看不够,还咬咬牙自己掏钱买了一本《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丰子恺著,丰一吟编。当时大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是10元,而这本书的定价是2.65元。买书的钱,是她从助学金里拼命省下来的。
“以前我们都是穷学生,买本书是天大的事。”如今回忆起来,徐玲芬很是感慨。
徐玲芬珍藏的《缘缘堂随笔集》
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本藏书。三十年过去,这本书依然是她的最爱,摆在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不同的是,在它旁边,与丰子恺有关的书越来越多,蔚为壮观。有丰氏后人编辑的全套《丰子恺文集》《丰子恺全集》《丰子恺漫画全集》等;有研究丰子恺的专著,如《丰子恺研究资料》《丰子恺年谱》《清空朗月——李叔同与丰子恺交往实录》《丰子恺杭州行迹考论》等;还有对丰子恺影响很深的几位大师的相关著作,包括《弘一法师全集》《马一浮评传》等。
从她的藏书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铁杆“丰迷”的书架;也不难从中理出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从丰子恺到他的良师益友,从文学、艺术作品到研究专著。
边读边写,徐玲芬自己也成了一名作家。对于写作,她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才会谦虚地坦言,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江南物事》的创作灵感来自丰子恺的随笔。她曾多次拜访丰一吟(丰子恺的小女儿),并因主编《我与丰一吟》《丰一吟序跋集》等书,与丰家结下了更深的情缘。
2014年,她开始动笔写丰子恺与杭州的故事,后来结集为《门对孤山——丰子恺与杭州》一书。这是她为偶像写的第一本书,一举获得了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由此开了个好头。后来,她又相继写出了《缘缘堂主——丰子恺与桐乡》和《日月楼中——丰子恺与上海》。丰子恺的外孙宋菲君为这三部书亲笔题字:“丰子恺缘缘三部曲”。
《丰子恺缘缘堂三部曲》书影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奖、散文家、翻译家。他一生屐痕处处,曾东渡日本学习绘画,抗战期间更是带着一家人辗转多地,比如萍乡、汉口、桂林、遵义、重庆……所谓“艺术的逃难”。但与他情缘最深的,还是这三部曲中提到的三座城——桐乡、杭州和上海。
桐乡,是其故乡,一生难以割舍和忘怀的“血地”。杭州,是其求学之地,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他结识了对自己一生影响最深的几位师长——李叔同、夏丏尊、马一浮等;也是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的随笔、漫画等作品。上海,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在此将自己各方面的创作和著述推向了高峰,也在此终老。同样,三座城的人情、风物、故事,也不时从他笔下跳将出来,留在了其大量随笔和漫画作品中。
在“丰子恺缘缘三部曲”中,徐玲芬将丰子恺的一生与三座城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画,用细腻的笔触分别解读了三座城各自从哪些不同的方面成就了丰子恺作为艺术家的一生。正如丰子恺外孙杨子耘所言:“在丰子恺先生的文学艺术创作中,漫画、随笔与翻译占有主要地位,而这些作品的创作地——老家桐乡缘缘堂,第二故乡杭州,以及居住时间长的上海日月楼,串联起丰先生艺术的一生。徐玲芬女士正是通过这条线索,让大家真真切切地了解丰子恺,读懂丰子恺。”
回到开头的那三个问题:如果你很喜欢一位作家的作品,会爱到什么程度?会为其写一本书吗?会不会写一本还不够,要写三本?
如今的徐玲芬,无须开口,已经用她的作品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作者简介:
徐玲芬,笔名唐吟,浙江桐乡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主席,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著有《江南物事》《小镇模样》《桐乡史话》《行走江南》《江南情调》《门对孤山》等十多部散文集。主编《桐乡味道》《桐乡百景》《桐乡市井》《我与丰一吟》《丰一吟序跋集》等三十多种。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