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好看#新《尼罗河上的惨案》:半部《波罗情史》,半部狗血爱情片

天目新闻 记者 裘晟佳2022-02-25 08:08全网传播量7.4万
00:00
00:00

2月19日,悬疑巨制《尼罗河上的惨案》作为虎年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与中国内地观众见面。

2017年,改编自“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代表作、制作成本5500万美元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狂揽3.52亿美元全球票房,中国内地票房也高达2.3亿元(人民币),成为2018年进口悬疑片、进口犯罪片内地票房冠军、观影人次冠军。

二十世纪影业、英国斯科特自由制片公司乘胜追击,耗资9000美元于2019年9月集结《东方快车谋杀案》原班制作人马开拍续作《尼罗河上的惨案》。此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片直至今年才得以全球公映,并于2月11日在北美率先上映。

《尼罗河上的惨案》时隔44年再登大银幕,原本被喜爱悬疑推理故事的观众与原著粉寄予厚望,上映首日票房突破2400万。但“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目前影片豆瓣评分已跌至6分。

《尼罗河上的惨案》横版海报.jpg

新版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海报

截至天目新闻记者截稿,本片内地累计票房已超过4800万元(人民币),预测总票房仅为6981.1万元(人民币),全球票房7958.5万美元,按现有票房及口碑恐难回本。

那么,改编自“世界顶级IP”的本片,为何遭遇口碑+票房“双重滑铁卢”?与问世八十余年仍被奉为推理文学经典的原著相比,影片又有哪些明显的差距?将原著小说、1978年版电影以及2004年版电视电影与之对比,“真相”一目了然!

为何《尼罗河上的惨案》

能成为阿加莎的代表作

长篇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于1937年11月首次出版。年轻貌美的女继承人琳内特,在尼罗河的游轮上度蜜月时被人枪杀。而接二连三的谋杀案背后,是早已被波洛察觉的一段危险的三角恋情,以及一群“具备杀人动机”同行者……

巧妙的杀人手法、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抽丝剥茧的推理过程,对于爱情的细腻描绘与解读,以及关于上流社会人性善恶入木三分的群像刻画,与埃及旖旎的风光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以爱与死亡为主题的神秘画卷。

尼罗河1.jpg

简体中文版《尼罗河上的惨案》(新星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极具阿加莎个人色彩的作品。1926年12月3日,阿加莎因丈夫阿尔奇要与其情人南希共度周末而发生争执,当晚她开车离家并离奇失踪。当全英国举国上下寻找她的下落时,她却用南希的姓氏化名登记入住一家温泉度假村,后平安归来。安然无恙的阿加莎宣称自己曾短暂失忆,此后便绝口不提此事。后世对于“阿加莎失踪事件”的真相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她与好友设的局,以报复阿尔奇的不忠。1928年,阿加莎与阿尔奇离婚。

1930年,她邂逅了比自小14岁的第二任丈夫——考古学家马克斯。

1933年,她和丈夫、女儿沿着尼罗河旅行,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域风光为她创作《尼罗河上的惨案》提供了灵感。这便不难理解小说中对于主人公们情感纠葛的描写为何如此真实细腻,而阿加莎又为何仅用文字就能让读者产生仿佛置身埃及的代入感。

微信图片_20220218110559.gif

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

《尼罗河上的惨案》作为文学作品的成功,也恰恰给影视化改编带来了难度。原著中有名有姓的登场人物就有二十多个,阿加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交代复杂的人物关系,也解释了身份、职业甚至身处国家都不同的他们为何会“碰巧”与琳内特夫妇出现在同一艘游轮上。而后在船上有“琳内特遇害”(三人接连被杀)、“珍珠项链被盗”以及“通缉犯潜藏”三案并发,波罗通过调查、推理揭开了三起案件的真相。

支离破碎的犯罪动机

草草了事的真相推理

目前,《尼罗河上的惨案》共有3个影视剧改编版本,分别是1978版电影、2004版电视电影,以及正在上映的新版电影。

受时长所限,大家都对原著的情节、人设进行了删改,力图加快叙事节奏,直奔主题牢牢吸引观众。但前两个版本都获得了观众们的认可(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后者却因“魔改”原著导致口碑扑街。

p2229994399_副本.jpg

1978版电影(左)、2004版电视电影(右)海报

《尼罗河上的惨案》作为推理侦探小说,重中之重是案件设置与推理破案的过程。

小说中非单人作案,利用旁观者的视觉盲区制造完美“不在场证明”,以及采用心理战术洗脱嫌疑的作案手法,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并且至今仍被不少同题材作品效仿。另一方面,船上的人或多或少与琳内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有没有作案动机?有动机又是否会付诸行动?读者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波罗的视角,去梳理每一种可能性,而排除了所有可能性,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在推理逻辑方面,04版电视电影的改编最接近原著,甚至在全片一开始就清楚交代了犯罪动机。78版电影则删除了“通缉犯潜藏”案,简化了“珍珠项链被盗案”,并删减了原著中几个相对次要的人物,让登场人物的“犯罪动机”更加明晰。与此同时,这一版的观众代入感最强。影片在波罗推理时,以不同角色作为嫌疑人进行了犯罪场景重现,将观众们的想象视觉化,使得大家能够跟随波罗的思路自行判断每个人犯罪的可能性。而在案件真相揭晓时,也安排了闪回画面帮助观众迅速捕捉破案的关键点。

6.gif

78版电影

而新版电影在犯罪动机交代方面的处理是最糟糕的。船上所有的人,除了被琳内特夺走未婚夫西蒙的杰奎琳,其他人都是受她邀请参加自己的蜜月旅行的。可上船后琳内特就向波罗表达了对自身安全的担忧,认为全船的人都要害她。既然明知“全员都不是好人”,她又为何要置自己于死地呢?

微信图片_20220218110549.gif

琳内特(新版电影)

此外,因为导演把“减法”做成了“加法”,导致时长两小时的电影叙事节奏出现问题。主人公琳内特登场一小时后才“下线”,导致三起谋杀案的发生显得有些仓促。

更致命的是,原本应该重点展现的解谜过程,被压缩成了片尾一场时长十几分钟的“波罗室内演讲”。不仅“填鸭式”地交代了凶手是谁,还未给凶手和观众留最足反应时间,故事便草草结尾。

微信图片_20220221191555.gif

波罗(新版电影)

女主角成“傻白甜”,

“波罗的胡子史”太抢戏

除了讲好好的故事讲得稀碎,新版电影对于主要人物人设的颠覆性改动,也不出意外收获了原著粉们的“口诛笔伐”。

原著中,琳内特是个家世显赫、年轻貌美的女继承人。她的家庭背景、财富地位、美貌甚至爱情观都为她带来了树敌的可能性。但她不是不谙世事的“傻白甜”。她拒绝了门当户对的婚姻,不想做丈夫家的女主人,一心只想成为自己王国的女王。她美丽、富有,但也高傲、自负,盛气凌人。78版和04版作品中,对于琳内特的性格,都有相应的细节刻画。

5.gif

琳内特(78版电影)

新版电影邀请到了以色列女神盖尔·加朵饰演这一角色,并吸引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但导演却没有用好这位好演员。影片中,她的发挥空间并不大,除了展现360度无死角的美丽,以及与西蒙一见钟情、二见结婚的“恋爱脑”,观众再难看出人物的任何性格特点。

要知道,大家对于琳内特的恨,并不仅仅是由嫉妒去触发的,但影片中所有杀人动机的交代,都显得与她本人无关。而单看盖尔·加朵美丽的面庞,试问谁又忍心对她痛下杀手呢?

3.gif

盖尔·加朵

在女主角沦为“工具人”下线之前,其实早已有另一位主人公引起了原著粉的强烈不满,那就是由本片导演肯尼思·布拉纳饰演的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原著中的波罗是个身材矮胖,留着笔直工整的八字胡,身上总是一尘不染,凡事讲究秩序,爱讲法语并且体力不佳,宁愿多动动“灰色脑细胞”的人。他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总是客观理性地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并在案件发生后解开谜团。

史上最受观众认可的波洛扮演者是英国演员大卫·苏切特。他从1989年开始出演了长达13季的英国电视剧《大侦探波罗》,04版的电视电影就是该剧第9季的其中一集。

p1057993010.jpg

大卫·苏切特(中)

两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的英国演员彼得·乌斯蒂诺夫,曾在78版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和82版电影《阳光下的罪恶》中饰演波罗,同样也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波罗扮演者。这两位演员的外形与表演,都与原著中的波罗十分接近。

4.gif

彼得·乌斯蒂诺夫

而新版电影导演错用的“加法”,问题就出在波罗身上。肯尼思·布拉纳在宣传本片时,索性为影片取了另一个名字——《波罗的胡子史》。

为了交代波罗的胡子是怎么来的,影片一开场就是黑白画风的战争场景。当时影院里包括记者在内的观众,都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影厅。而关于波罗胡子的变化以及波罗与歌手莎乐美、已故女友凯瑟琳的情感戏也贯穿了整个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全片交代得最清楚的一条故事线了。

微信图片_20220221191624.gif

肯尼思·布拉纳

但与此同时,波罗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侦探之一的人格魅力却消失不见了。他不再从容冷静、风趣幽默,而是变得苦大仇深,冷酷暴躁。他开始质问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对方是不是凶手,都显得那样咄咄逼人。

然而,原著中波罗是来埃及度假的,看透了人性的他,本无意卷入这世俗的纷争。他拒绝了琳内特想要花钱雇他劝阻杰奎琳跟踪行为的“霸道要求”,却出于对于年轻人因为爱情误入歧途的惋惜与怜悯,一而再再而三地善意劝阻杰奎琳。

7.gif

波罗和杰奎琳(78版电影)

但在新版电影中,波罗却是受雇来船上调查某人的。而当命案在他眼皮底下接二连三发生,波罗竟然失去了往日沉稳冷静的智者风范。这是属于肯尼思·布拉纳的波罗,而非阿加莎笔下的。

主人公被改得面目全非,其他主要人物也好不到哪里去。正常的人物删改之前的版本都有,但新版中却刻意进行了关于种族、恋爱等方面的增改,想要以这样生搬硬套的设定,迎合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但事实证明,观众并不接受这种脱离历史现实且对于案件推进毫无作用的改动。

微信图片_20220218110637.jpg

新版电影人物关系图

“防火防盗防闺蜜”,

“推理片”成狗血爱情肥皂剧

最后要说的,是“爱情”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故事由一段疯狂且病态的三角恋情引发。

微信图片_20220221191628.gif

78版电影

琳内特、杰奎琳和西蒙对于爱情的认知以及内心的想法,在原著中都有非常细致的描写。琳内特和杰奎琳原本有机会成长成为当时非常出色的新时代女性。但以自我为中心的琳内特在明知道好朋友杰奎琳“失去西蒙就等于失去一切”的情况下,还是用手段从她身边夺走了西蒙。而原本聪明、冷静的杰奎琳也被爱情蒙蔽了双眼,抛弃了自我,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微信图片_20220221191450.gif

琳内特和杰奎琳(新版电影)

在这一场三人搏命的爱恨情仇里,波罗曾与每个人都有过推心置腹的交谈。读者也正是从波罗听到的三个版本的爱情故事,以及三人最终的命运中,感受到了欲望引发的罪恶带来的惨痛教训与悲伤之感。然而理智与情感的相互撕扯,纵使是旁观者,也一如波罗无法轻易判断人性的是非黑白,只能徒留对年轻生命逝去的扼腕叹息。小说的最后,船上诞生了新的情侣,波罗为这样的爱情送上美好的祝福。

微信图片_20220221191620.gif

78版电影

而在新版电影中,波罗在谈恋爱,波罗的朋友在谈恋爱,船上的其他人也在谈恋爱。导演似乎为了以此表达对于美好爱情的支持,却本末倒置地忘了这里的爱情关系是案件发展的关键动因。于是,关于最重要的三角恋的交代就变得浅薄而模糊,一场洞悉人性幽微、精心策划的犯罪,最终也沦为一部“狗血爱情片”。


【相关报道】

1、《尼罗河上的惨案》《我们的冬奥》明日上映!快上天目领浙江电影消费券

2、《新蝙蝠侠》《神秘海域》《花束般的恋爱》齐定档,谁是你的最爱?

【加一加】

加专栏小编个人微信号(yshk0418),即可加入【有啥好看】粉丝群,get更多独家文娱资讯、粉丝福利~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