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福虎迎吉祥,金虎迎来富满堂。日前,中国茶叶博物馆分别在双峰馆区和龙井馆区推出“啜英咀华——宋代茶文化展”和“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展·浙江篇”两大专题临展,为广大市民游客在春节假期带来丰盛的茶文化大餐。
以器承史,感受一段别样的宋代茶史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于宋人而言,茶不仅仅是皇室贵族、文人墨客或是僧侣隐士的风雅之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那么,宋茶究竟有何魅力,让举国为之倾倒呢?现在让我们来“啜英咀华——宋代茶文化展”一探究竟。
此次展览依托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宋代茶具,共计展出181件(套)精品文物,其中不乏馆藏茶器具的新面孔,这是它们自2021年加入中茶博文物家族来的首次亮相。以器承史,这些新成员们将向我们缓缓诉说一段别样的宋代茶史。
展览通过文物和各类体验活动回望宋代饮茶的黄金时代,通过史料、文物的专业解读,来链接当下生活,感受茶文化的传承,体现茶与美好生活,向公众展示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期——宋代。
走进非遗,呈现丰富多彩的浙江非遗茶技艺及茶习俗
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涉茶项目共计44个,涉及全国15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项目主要为传统技艺和民俗。
本次展览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以浙江省的6项茶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要内容,涉及传统技艺和民俗两大类别,通过展示项目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渊源、技艺内容/民俗内容、茶叶品质特征/民俗特征、传承情况,向大家呈现丰富多彩的浙江非遗茶技艺及茶习俗。
其中,传统技艺类中,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和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前者位于杭州市,以“抓,抖,搭(透),拓(抹),捺,推,扣,甩,磨,压”的十大炒制手法为技艺特色;后者则位于金华市,茶叶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和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二者都位于湖州市,其中紫笋茶产于长兴县,制成的茶品芽叶微紫,芽形似笋,在唐代是朝廷祭祀与赏赐的重要茶品;安吉白茶则以“白茶祖”母树繁育而成的“白叶一号”为主要品种,制成的茶叶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3-4倍。
民俗类中,庙会(赶茶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该习俗位于金华市磐安县境内,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晋代“茶神”许逊而流传下来的,并以“春社”和“秋社”两大庙会为盛;径山茶宴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它融合了禅院清规、儒家礼法等,为中国禅宗茶道之原创,并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浙江非遗茶技艺与茶习俗以绿茶为主,且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时间早,希望能借此专题展,增进大家对浙江非遗茶技艺及茶习俗的了解,促进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鼓励茶技艺、茶习俗等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促进这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图片由中国茶叶博物馆提供)
参展须知
1. 为确保良好的参观秩序,本馆倡导预约参观。(微信搜索“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公众号即可预约。)
2. 观众入馆前,请出示“预约码”、“电子健康码”,并自觉接受体温检测,无可疑症状方可入馆参观。
3.进馆观众必须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
4.展览地点:“啜英咀华——宋代茶文化展”(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临时展厅),“中国茶技艺及茶习俗非遗专题展·浙江篇”(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品牌馆)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