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好看·重点推荐# 诺奖得主VS天才棋手,这场大师对谈有看头

天目新闻 记者 裘晟佳2022-02-02 01:22全网传播量4.1万
00:00
00:00

大年初二(2月2日),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人类、AI(人工智能)以及未来的话题。今天,天目新闻为大家推荐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全新系列“译文视野”重点新书——《人来的未来,AI的未来》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与被称为“史上最强棋士”的羽生善治,两位拥有顶尖智慧的世界级大师,围绕着“十年后,百年后的世界将变得如何”展开对谈。

立体封带贴纸.png

[日] 山中伸弥,羽生善治 著;丁丁虫 译

单靠纸笔就拿了诺贝尔奖

他发现了人类“返老还童”的秘密

2012年10月8日,备受世界关注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开神秘面纱,授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以及英国生物学家约翰·戈登,以表彰他们不仅证实了细胞可以重新编程实现“返老还童”,还为疾病的研究与诊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VCG31434457067.jpg

山中伸弥(中)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中伸弥,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教授,被喻为“iPS细胞之父”。iPS细胞,全称“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简单来说就是有能力变成任何细胞的“万能细胞”。这种细胞基本上并不存在于人体内,是人工制造出来的。2006年,山中伸弥等科学家把4个关键基因(又称“山中因子”)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而这4个基因的组合,能让分化的细胞返回原状,从而产生iPS细胞。

山中伸弥所在的研究所的目标是iPS的医学应用。一大领域是“再生医疗”,即让iPS细胞分化出各种身体细胞,移植到患者身上;另一大领域则是“新药研发”,用患者的细胞制造出iPS细胞,再在由它得到的细胞上重现疾病状态,以此弄清疾病发生的机制,进而研发药物。

在与羽生善治的对谈中,山中伸弥不仅浅显易懂地讲述了iPS细胞的研发过程,还分享了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以及关于诺贝尔颁奖仪式的“小八卦”。

微信图片_20220201222910.png

山中伸弥(左)VS羽生善治(右)

谈及自己能够获奖,山中伸弥谦虚地表示,这是受惠于前人的研究。与他一起获奖的约翰·戈登教授早在山中伸弥出生的1962年,发表了一篇用青蛙做实验的论文。他用蝌蚪的肠道细胞培育出一只新的蝌蚪,并且让它成功发育成青蛙,证明了细胞核移植的技术可能性。也正是基于约翰·戈登的工作,山中伸弥才会从事iPS细胞的研究。

与约翰·戈登时隔半世纪后获得诺贝尔奖不同,山中伸弥在研发出iPS细胞的6年后就获奖了。而比起枯燥、繁琐的研究实验,获奖这件事就显得颇有喜感了。

得知喜讯的那天晚上,“以为今年不会得奖了”的山中伸弥正躺在家里的地上修理“叮铃哐当”作响的洗衣机。当时他的手机接到一个英语电话,说是“决定授予你诺贝尔奖”,然后又问他,“是否接受?”听到这个问题,他吃了一惊,“哎,还有人拒绝吗?”

然后对方又说,“两小时后正式公布,在那之前不能告诉任何人。”但很明显,这一叮嘱在他看来“那不可能啊”,他马上给校长打了电话分享喜讯。

AI可能打败棋士,

但写不出村上春树式的小说

2016年3月,人工智能的阿尔法围棋以四胜一负的压倒性胜利击败世界顶尖的围棋选手李世石,成为引发全世界人民热议的大新闻。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PK,是所有棋类比赛共同面对的现状。而山中伸弥与羽生善治的对谈,自然也离不开“棋士为什么会输给人工智能”的话题。

p2527330962.jpg

将棋题材电影《爱哭鬼的奇迹》剧照

1970年出生的羽生善治,是史上首个完成“永世七冠”的棋手,统治日本将棋界三十年的传奇人物(将棋,即日本象棋,是日本的第一大棋)。

羽生善治介绍,即使一步棋读三种可能,十步以后等于有三的十次方,也就是近六万种可能性。即使棋士能够依靠最初的第六感舍弃绝大多数的选项,在实战中十步以后基本都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人类无法像AI一样在实战中通过数学计算来读棋和下棋。

另一个现实中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虽然国际象棋是世界上竞技人数最多的棋类,论文数量和质量也相当高,但要把相关软件全部整合到一起非常花钱,因此这类软件并没有那么多人用。而与此同时,原本落后国际象棋软件十年、十五年的将棋软件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将棋世界里的强大软件都是免费的,而且还开发出共通的平台,能够对比使用若干软件,甚至还有人给不会用的人编写手册,非常体贴。”不可否认,近几年来,年轻人利用将棋软件进行分析已是普遍趋势。因此将棋世界的变化也很剧烈,也必须跟上那样的变化。

p2527145465.jpg

将棋题材电影《爱哭鬼的奇迹》剧照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AI能超越人类的大脑吗?就将棋领域而言,羽生善治表示现在的AI并没有按时间序列进行处理,即AI的棋路中没有连续性或者一贯性,这在人类看来会觉得“AI对局的棋谱缺乏美”,不符合人类的美学意识。

更广义地说,AI擅长根据数据预测人们喜欢的东西,但人类喜欢意外的天性、喜欢莫名其妙的可能性,AI恐怕无法预测。“我想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做出的创造性行为。”

羽生善治认为,AI擅长的是“优化”,也就是从组合中找出最合适的答案,但没有人类独具的审美能力。

以文学领域为例,AI也能写结构明确的超短篇小说,甚至还曾在2016年3月,通过了第三届日经新闻社“星新一奖”的初选。但他认为语言的难度很高,而AI是用数学式的处理来处理语言。单纯进行这样的处理,与理解人类的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因此AI无法写出村上春树式的小说。

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机器人、iPS细胞带来的医学革命……除了上述内容,山中伸弥与羽生善治探讨的话题,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扩展到人工智能的界限与可能性。

人类的直觉究竟是什么?人类将来是否真的能够不老不死?两人运用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以及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他们慎思敏行的作风、突破挑战的精神,对话时生动的语言、幽默的表达,共同构成了整本书独特的魅力。

微信图片_20220201222914.png

【作者简介】

山中伸弥

微信图片_20220201222859.png

羽生善治

微信图片_20220201222905.png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出版社提供)

【相关报道】

1、#有啥好看·重点推荐#从小背到大的《三字经》,你真的读懂了吗?

2、#有啥好看·重点推荐#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就在这本书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