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对于平日里忙于工作的父母来说,是和孩子们面对面沟通的好机会。除了共享天伦之乐,寓教于乐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不错的选择。
今天,天目新闻记者要为大家推荐的是著名文史学者刘勃的新作《知道几句三字经》。
刘勃、萧桓 著
一提到《三字经》,很多人就会想到“蒙学”。“蒙学”是指中国古代给儿童启蒙的学问,大致近似于今天的低幼教育。蒙学教材,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观念,自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古代童蒙书也流传至今。那么,今天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蒙?这或许可以从《知道几句三字经》中寻找答案。
马伯庸赞不绝口的“文史学者”,
如何详解趣说《三字经》典故
写作《知道几句三字经》这本小书,缘起其实十分简单。刘勃称自己是个“孩奴”,女儿小时候,幼儿园曾要求背《三字经》,小学里又讲过《声律启蒙》。他陪着女儿一起读,便有了一些零碎的想法。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始系统地梳理古代蒙学教材,将成果集结成册。
本书上篇讲解《三字经》,刘勃的朋友、编辑萧桓负责对全文进行详细注释,力求准确可靠,刘勃则分段撰写“解说与引申”,“掰扯”背后林林总总的文化观念,一吐为快;下篇笼统概括为“蒙书杂谈”,其实是把《百家姓》《千字文》《急就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弟子规》这些最常见的蒙学书的来龙去脉、利弊得失从头到尾详细地梳理了一遍。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这是一本极为实用的指南,回答的是“今天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蒙”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对于其他读者而言,这是作者刘勃在《失败者的春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战国歧途》等历史作品之外阐释自身历史观、传统观的作品。只不过,载体从中国古代历史转变为了蒙学教材,显得更为新奇与独特。
刘勃的文风一向诙谐幽默,读来仿佛文字版“脱口秀”。
著名作家马伯庸曾表示,“(刘勃老师的作品)语气不疾不徐,不做惊人之语,亦不落艰涩窠臼。读之如啜温粥,口感柔顺,落胃熨帖。平淡中各种典故信手拈来,于细微处别出机柕,阅读体验上佳。”
刘勃精读史籍,擅长比勘,段子手的气质下却隐藏着一颗严谨考据的心。这样的例子在《知道几句三字经》中不胜枚举。
例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二句,我们都知道是讲孟子幼年丧父,模范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十分操心,到处更换居所的故事。而刘勃对此提出了质疑。
通过对《孟子》原书中“乐正子入见”一条的解读,刘勃指出,孟子父亲去世确实在孟子母亲之前,但孟父去世时,孟子已是“士”,孟子父母的丧仪都由孟子操办。也就是说,其时孟子早已成年。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长时间以来人们并不予以理会,刘勃调侃,“大家都太钟爱寡妇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成才的故事了!”
再比如,《三字经》中“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这四句是讲我国的“五岳”。刘勃详细地考证了五岳的归属问题。
南岳到底是哪座山,汉朝时不同的书说法已有不同,《尔雅》甚至保存了两种说法,可以是长江以南的衡山,也就是今天的衡山;也可以是霍山,即安徽潜山市的天柱山。很长一段时间内,南岳霍山的说法是占上风的。魏晋以来南北分裂,南方的政权把霍山当作南岳,祭祀都到霍山举办。
而随着历史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有利于北方。待隋文帝统一南北之后,以湖南衡山为南岳,而把霍山由“岳”贬为“名山”,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山名变迁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一段时期内政治重心的变化。刘勃的考证详实却无涉繁琐,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湖南衡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苍颉》到《弟子规》,
什么是“传统文化启蒙的正确打开方式”
现如今,家长们都知道让孩子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但市面上铺天盖地的童蒙书该如何择选,却往往让人无所适从。打开各大购书平台,《增广贤文》《弟子规》之类的“国学书”比比皆是,版本众多,可见市场之大。
对于这两本书,刘勃的意见非常明确。首先,《增广贤文》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中下层生存经验的总结。与其论思想源流,不如直接关注明清时代平民,尤其是城市平民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增广贤文》的态度与立场,就都好理解了。
书中甚少谈及“忠”“孝”,但却经常谈“钱”,倾诉没钱的痛切,宣扬钱的魔力,例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等。此外,社交是该书极其关心的问题。书里谈论最多的,便是人心的不可靠,例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但另一方面,它又对高尚的个人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充满赞美和期待,比如“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这看似自相矛盾,其实是一体两面。至少表明,书的编者和读者,社会关系相当广泛。总结来说,《增广贤文》称不上是“大毒草”,但确实是童蒙书里的一大“奇葩”,集结的是“陌生人社会”中颇为油腻的生存智慧。
就《弟子规》而言,刘勃指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不是“传统文化经典”,即使作为一部蒙学书,它的地位也相当尴尬。此书通篇所讲的,都是各类规矩,没有什么其他知识性的内容,毫无《三字经》“广见闻”的功能;从上规矩的角度而言,它通篇只讲服从,不讲追求,丝毫不懂儿童心理,显得过于僵化。由此看来,这本书肯定是不能拿来给孩子启蒙的。
在《增广贤文》《弟子规》之外,刘勃在《知道几句三字经》中也对包括《千字文》《急就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在内的其他常见蒙学书的来龙去脉、产生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的利弊得失,皆有全面、独到的分析与解读。全书最后还有两篇附录,分析了古代蒙学的发展,以及与蒙学关系巨大的科举考试的变迁。
这个假期,不妨打开《知道几句三字经》,从逐句了解“蒙学之冠”《三字经》开始,开启更好的传统文化启蒙,步入古代文史百科与文化观念的大千世界!
【作者简介】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出版社提供)
【相关报道】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