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啦,你因为违反国家相关金融政策,即将冻结你的微信账户,我们需要对你进行微信调查”……对于许多市民来说,电信诈骗是一种让人们防不胜防,深恶痛绝的网络诈骗行为。在2022年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常委、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台联副会长、南京市台联会长林敏洁对于相关管理部门在面向市民日常生活中提高反电诈宣传的效果,从自己身处基层一线,与广大市民广泛积极交流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江苏省政协委员林敏洁
2021年第一季度,南京市涉电诈案件5731起
林敏洁在《关于提高反电诈宣传效果的建议》的书面提案中指出,各类犯罪行为是危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各类犯罪行为在侵害人民群众财产、扰乱生产生活秩序的破坏性上不断增强。林敏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2021年第一季度,南京市涉诈案件5731起、涉案资金3.5亿元。其中,高校学生和老龄群体是主要受害者。近年来,公安机关重拳出击、坚决打击,遏制了电信诈骗犯罪的高发激增趋势,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线,起到良好的预防宣传效果。
林敏洁经调研梳理发现,现有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主要包括法律知识、受害案例的宣讲普及和反诈APP使用等,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覆盖面和精准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影响了防范效果。在知识案例宣讲上,在直观性、代入感和生动性上不强。她在高校调研中发现,面向高校学生的宣讲虽然一直在进行,但学生在接受宣讲后的知识运用和防范力度仍不够。以南京市2021年第一季度为例,高校涉电诈同期立案为482起,人均1.69万元。显示学生对于防范电信诈骗的实际接受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推广使用的反诈APP知晓度不高、操作不够便捷。反诈APP需要通过手机专门安装和专门点击使用。但在推广使用上,普遍反映“没听说过”“不了解”,有所了解的也反映该APP操作不够便捷、功能不够精细化。
针对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者的高校学生、老龄群体等的反诈宣传还需进一步精细化和便捷化。在涉诈骗犯罪法律后果的宣传上需进一步强化。按照目前刑法规定,诈骗犯罪金额三千元以上即可入刑、三万元以上将认定为数额巨大。但长期以来,一般公众不甚了解,印象中总认为电信诈骗的惩罚不会太严厉,部分诈骗犯罪实施者甚至抱有侥幸,认为金额小就可以逃脱刑罚。
针对目前反电诈宣传的现状,林敏洁建议,首先要建设电诈信息高效便捷识别的机制和平台。在完善电诈犯罪信息内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对电诈信息传播的平台、号码和码址等进行大数据积累和建模分析,确定可面向社会公众快速查询的内容;其次要建立快速识别查询反应机制平台,除了利用现有的专门APP外,可考虑将电诈信息的查询内置到微信小程序和搜索引擎平台中,使公众一旦对信息存疑,可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小程序直接进行检索操作,便捷、快速地识别号码来源真实性;设立电诈快速反应热线,设置专门号段,引导公众就识别电诈信息向专门热线咨询,防止过于集中于110报警平台而延迟反应时间。
探索让电诈犯罪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反电诈宣传的最终对象和落脚点还是归结于每一名市民,宣传效果好不好,创新反诈法规和案例的宣讲模式很重要,“接地气,具有温度,形式新颖灵活的”宣传最走心,也最有良好的受众效果。除原有的由民警、社区工作者开展宣传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电诈犯罪服刑人员和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宣讲机制,即安排部分认罪悔罪、表现良好且有积极意愿的服刑和矫正人员,赴高校、社区,面向易受骗群体进行警示宣讲,通过“加害者”视角提高宣讲的现实震撼效果。
林敏洁同时强调,反诈宣讲中要更加突出电诈犯罪的严重法律后果。建议在主要媒体、自媒体等平台,对诈骗犯罪的金额认定、法律后果等进行持续深入宣传,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电诈属于严重犯罪、金额小不代表法律责任轻的认识,对涉案人员的忏悔等可进行集中发布,形成强大的震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