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滨海不临海”到全域一体化 江苏沿海地区如何“起飞”?

    天目新闻 记者 申思婕2022-01-07 10:05全网传播量2.5万
    00:00
    00:00

    1月5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国务院近日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进行了解读。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在省内,这三座城市无论是存在感还是成绩单,一直不如以苏锡常为首的苏南沿江城市。虽说沿海,三座城市既不像青岛、宁波拥有省内的强市地位,也不像厦门、威海一样有人气旺盛、特色浓郁的海滨景区。

    沿海这一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江苏似乎还没有用好。在下一轮发展中,江苏将如何弥补这一缺憾?

    江苏沿海地区 为什么没发展起来?

    江苏沿海地区的问题,并不是重视程度不够。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批准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港产城联动发展等做了规划部署。可滨海联动发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江苏的沿海地带,以粉砂淤泥质海岸为主,既不适合农业生产,也不适合建造深水大港,旅游观光价值也不高,因此沿海城市群普遍“滨海而不临海”,城市发展与海的关系并不紧密,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交通不便。南通长期作为江苏第四大经济体,离苏州、上海都很近,却一直没有直达的高铁,北边的盐城、连云港也同样长期有“向南不通”的问题。直到2020年盐通铁路、沪苏通铁路开通,这几个城市才从时空上串联起来。

    三是受制于交通上“向南不通”,长三角沿海的龙头城市上海、宁波的科技创新能力很难向江苏沿海地区辐射。也因此,2009年国务院的规划中提到的“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创新能力不足,又直接限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的海洋资源未被开发,城市对海洋依赖性不强,直到现在,三座城市的沿海地带基本也只承担了港航和化工等传统功能。

    长三角一体化 正给江苏沿海带来重大机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带的问题正在一一被破解。

    首先是交通。近几年,江苏的高铁建设可以用“飞速”来形容,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一举进入“高铁时代”。比如盐城,直接由“家门口没高铁”跨越到“县县全覆盖”。南通在沪苏通铁路、北沿江高铁等铁路的加持下,未来将占领苏北交通枢纽的地位。

    3272d5d9d5c9b0257c4bbd6217cb7e3.png

    沪苏通高铁示意图 图片来源:上海铁路

    陆上交通直接推动了三座沿海城市的港口建设。比如连云港,连盐、连淮扬等铁路的运营大大加强了其连通南北的能力,就在不久前,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连云港的国际班列运量也逐步增加,当地的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也正在快速增长,其海陆转换功能、“一带一路”支点城市战略地位都在逐步提升。

    又比如,随着北沿江高铁、南通新机场和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的建设,南通的通州湾吕四起步港区也开港运营,成为江苏新出海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有望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共同组成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更重要的是,通达的交通直接将三座城市从时空上与长三角城市群连为一体,便于其接收长三角龙头城市的科创辐射,也有助于其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

    比如,盐城在两个月前启动建设的黄海新区,是盐城做强向海发展的主阵地,将协同上海、宿州、南京等城市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争取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规上工业盐城”。同时,盐城的港口资源正在向淮河经济带辐射,盐城已经与安徽省港航集团达成合作,推动内河航运延伸到安徽等淮河中上游地区,使得盐城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的门户城市。

    787c725b363d0e59c75f12483e2e716.png

    盐城黄海新区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沿江沿海城市联动发展 已成江苏发展趋势

    1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桢提到,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能够更好地与苏南和沿江形成策应之势,呼应苏南、支撑沿江、联动河湖、带动苏北,形成沿江沿海沿河沿湖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对于江苏来说,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在跨江。2020年以后,“散装”江苏默默地开启了合作模式,“省内全域一体化”成为今后江苏发展的大势所趋。打破苏南苏北的地理概念,沿海地区是重要战略支点。其发展,是一场全省、甚至整个长三角的深度联动。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沿海地区与上海、苏南地区一体化步伐,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临港产业和医药、新材料、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以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为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这些战略定位,需要江苏沿海三市,立足自身的产业特点,接轨上海、苏南以及浙江地区的创新资源,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比如,引进和培育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建设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和海洋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培育深远海养殖、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和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有关的新兴领域产业。同时,围绕海洋经济,部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创新体系。

    在这些方面,江苏的沿江城市已经开启了行动。近日,南京、泰州、常州等江苏沿江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增挂了海洋经济处牌子,在全国率先将海洋经济管理职责由沿海城市延伸至内陆城市。无锡、常州等城市也相继印发了“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无锡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50亿元,还将重点支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建设。

    未来,以南通为代表的的江苏沿海城市,将成为上海的“北大门”,极有可能与南下的浙江甚至福建、广东一起,串起我国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强大增长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