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天目书单#木心逝世十周年丨为什么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忘不了木心?

    天目新闻 记者 段松艳 见习记者 马思捷2021-12-22 13:10全网传播量3.5万
    00:00
    00:00

    1.gif

    12月21日,是作家木心逝世10周年纪念日。

    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字玉山,又名仰中,四十年代后再改名牧心,笔名有木心、罗干等。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2006年,他回到了暌违50多年的故乡,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2011年12月21日木心去世,享年84岁。

    他的学生、画家陈丹青曾这样向别人形容:“现代中国作家的简历,以我所知,恐怕是木心的自撰为最简扼,仅三十六字:名字、生年、籍贯、学历、客居地。现代中国作家出书最迟者,就我所知,恐怕也是木心:首册简体版文集在中国面世,他已七十九岁。”

    今年4月,木心晚年的憩息之地晚晴小筑正式向公众开放。昨天下午1点左右,长期研究木心的青年学者夏春锦特意来到乌镇晚晴小筑,为他献上一捧鲜花。离开时,夏春锦还在对面的小饭馆里偶遇了几位木心的读者,本是来自五湖四海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名字,打开了话匣子。

    12月22日,《天目书单》专访了夏春锦。

    微信图片_20211222173203.jpg

    夏春锦与陈丹青今年4月在晚晴小筑的开放仪式上

    从无感到热爱

    “我是如何一步步走近木心的”

    天目书单:21日下午,您特意去了一趟木心先生的故居晚晴小筑,并为他献花,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夏春锦:因为疫情的关系,最近来乌镇的游客不是很多,晚晴小筑里的游客也比往常更少,很安静,这符合木心本人的气质。故居里的陈设还保留着木心生前的样子,行走其中,感觉到处都是木心的气息。

    微信图片_20211222173130.jpg

    晚晴小筑内陈设

    微信图片_20211222173151.jpg

    晚晴小筑内陈设

    在那样一种氛围之下,想到近10年来,关于木心先生的种种,我觉得很欣慰。欣慰是因为这样几点:第一,近年来,木心的著作大部分都出版了,目前已经面世的作品集有17种。下个月还要推出《木心遗稿》,也是很重磅的一套书。

    第二,木心美术馆的落成。这个是他生前最大的愿望,虽然没有来得及看到这一幕,但是他当时看到设计图,就已经非常高兴了。

    第三,木心目前很受读者欢迎。

    第四,文学界关于木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我之所以感到欣慰,是觉得他的一生不容易,道路曲折,吃了很多苦,一直到晚年才恢复写作和绘画。

    好在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读者记着他。

    天目书单: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木心先生的?

    夏春锦:2006年,木心离开纽约,回乌镇定居。2008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桐乡工作,知道了他。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就去阅读他的作品。

    但是那时候,木心公开出版的作品并不像今天这么多,能够找到的有限。几部作品读下来,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深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作家。我对这种风格不太感兴趣,读起来也觉得吃力,所以并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2013年,木心去世两周年后,我正好和桐乡的一批书友创办了一本读书类的民间刊物《梧桐影》。办到第五期时,我们打算做一个纪念乡贤木心逝世两周年的专辑。

    因为我平时对史料这块很感兴趣,就动手做了份“木心生平纪要”。这就给我了一次机会去通读《木心作品集》,一共13册。在通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木心还有许多纪实性较强的作品,那些文字深深地打动了我,比如后来被很多人提到的《童年随之而去》。

    这类文章和我之前读到的木心作品很不一样,它们没有炫技,很平实,带着木心个人的生命体验,有温度,非常动人。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开始真正走近木心,“木心生平纪要”也坚持做了7年。

    天目书单:您目前对木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方面?

    夏春锦:我对木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生平履历和创作经历两方面。到目前为止,关于木心的研究专著,我一共出版了三部,包括《木心考索》《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等。今后如果时机成熟,我可能会转向研究木心的作品和文艺思想。

    微信图片_20211222173148.jpg

    晚晴小筑内陈设

    为什么10年过去了,

    读者们依然忘不了木心?

    天目书单:对于大众而言,许多人是从《从前慢》这首歌认识木心,歌词是他的一首诗。

    夏春锦:《从前慢》在木心的作品中就是我前面说的那种作品,不炫技,很朴实,但非常动人。它之所以能广泛传播,一方面是曲子确实谱得好,但最主要的还是这首诗拨动了身处浮躁社会之中人们的那根心弦。大家对于诗中所营造出来的那种属于过去的、慢节奏的、如同旧梦一样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木心不少作品都是这样,具备经典品质,经得起时间考验,也经得起读者反复咀嚼。

    天目书单:所以,现在依然有许多读者喜欢木心。昨天,我们也能看到网友们各种各样的怀念。为什么10年过去了,依然有这么多读者喜欢木心?

    夏春锦:确实,10年过去了,木心还没有过时。其实,不单单是木心,任何一个作家,能够被读者喜欢,首先还是要靠作品来说话。从2006年出版第一部简体中文作品至今,已经15年过去了,木心的作品依然很受欢迎。

    我昨天下午从晚晴小筑走出来,在对面的一个小饭馆里,碰到5位从全国各地专门赶来的读者。其中两位来自成都,两位来自上海,还有一位来自武汉襄阳。昨天的乌镇很安静,几乎没什么游客,但是在这个小小的饭馆里竟然聚集了6位木心的读者。我们坐在一起怀念木心,分享阅读木心的心得。

    而且我还特意问了一下,他们中有人每年都要来几次乌镇,而且每一次都要在木心故居和木心美术馆附近徘徊好几天。就如同阅读木心的作品那样,静下心来,一个人慢慢感受。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木心的作品有一种静气,无论是一个短句,还是一篇文章,如果心不够静,很难读进去。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读者喜欢木心?因为他活出了当下人们想象中的艺术家的样子,特别是他对于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今天的人们非常向往的。

    微信图片_20211222173212.jpg

    木心和夏春锦的研究著作

    天目书单:您提到很多人喜欢木心是因为他身上有静气,这股静气从哪里来?

    夏春锦:首先是他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木心是一个很内向的人,2006年他从纽约回到乌镇后,当时上海有一批作家过来拜访他,坐在对面和他说:“我们见到您很紧张。”木心说:“其实我也很紧张。”

    其次,和他的个人修养有关。他的家庭虽然不是外界传说的豪门贵族,但也算是乌镇的小康之家,经济条件不错,特别是从小所受到的教育非常好。一方面,他在乌镇接受了当时的新式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他也抓住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尾巴,可以说从小既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也看莎士比亚、波德莱尔。

    最后一点,我觉得和他的经历有关。木心的一生中遭了不少罪,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所以到了晚年反而平心静气,返璞归真。

    “文学的鲁滨逊”“艺术的局外人”

    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

    天目书单:喜欢木心的人很多,但围绕着木心及其作品也曾经引发过许多争议。就您个人而言,如何评价木心?

    夏春锦:我最近主编的一本书《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众说木心》即将出版,书中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评论和研究木心的文章。“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是木心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用它来作为书名,因为里面的文章几乎都是在谈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木心文学风格的特异性。

    我认为,这种特异性,是木心及其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100年以后、200年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话,木心不一定会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当然我也不愿意用“地位”这个词,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权力话语。但我认为,木心的作品在文学史上肯定会有它的位置,这个位置就在于其作品的独特性,我个人认为它们是当代的稀缺资源。

    微信图片_20211221133748.jpg

    《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众说木心》

    天目书单:您说他的作品是我们当代的稀缺资源,能否展开说说?

    夏春锦:我给木心献花的时候,在卡片上写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文学的鲁滨逊”,第二句是“艺术的局外人”。这是我心目中对木心的定位。

    微信图片_20211222173155.jpg

    所谓“文学的鲁滨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鲁滨逊在文学中是一个漂泊者的形象,它诠释了木心身上一种自我孤立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出于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孤立状态其实是木心有意而为之的。

    所谓“艺术的局外人”是指,当我们谈到一个时代的文学时,首先谈到的是主流文学或者流行文学,但是木心二者皆不属于,而是一个游离于主流和流行之外的“局外人”。

    再往深一点讲,也有许多专家提出过,木心的文学品质中,有三点值得深入探讨。第一,世界性。比如文学评论家童明认为,木心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其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由此,童明将木心视为以世界精神为体的中国作家。

    第二点,彼岸性。有评论家认为木心的散文始终独具一种“彼岸性”,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散文通常是此岸写彼岸,而木心先生的文学向度是处处向此岸带来彼岸的消息。这种“彼岸性”,是我们集体性阅读经验中的一个盲点。

    第三点,隐身性。木心很少在文字中直接讲述生平经历和家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讲得很明白,他要在作品中抹掉自己的身世,但是我们又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处处都是木心,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是木心的。所以,这就是他非常不简单的地方,也是他身上最可贵的地方。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