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书单#在1000岁生日这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下王安石

天目新闻 记者 段松艳2021-12-18 12:26全网传播量3.5万
00:00
00:00

1.gif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曾在《百家讲坛》上这样评价: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是极独特、不寻常的一个。他的官职高,争议也大——曾两度担任宰相,又两度被罢,不管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围绕着无数的话题。

梁启超说他胸怀如千里湖泊,气节如万仞高山;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并赞同他的土地国有政策;与之同时代的司马光对他的政治生涯全盘否定,说他是喜欢拨弄是非、破坏朝纲之人……在史家笔下,王安石的面貌也各不相同。

2021年12月18日,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期《天目书单》就带领大家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下这位传奇人物。

梁启超的偶像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政坛上的风云人物,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不过,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改革,虽让他在生前位极人臣,也令其身后骂名滚滚。

如果翻开宋代以来对王安石变法有所记载的各类书籍,就会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负面评价。这种局面一直到近代以来才有所改善,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王安石这位备受争议的改革家收获了一位头号“迷弟”——梁启超。

梁启超.jpg

梁启超 图源:视觉中国

在带头发起了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看来,王安石堪称“周公以后的旷古完人”。

王安石变法包括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等,主要以财经改革为核心,兼顾军事与科举改革。他借鉴了桑弘羊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强化了政府对商业的干预,并试图开创借助金融资本扩大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的改革之路。

这一尝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并未实现富国强兵、制服“两蕃”的最终目标,随着宋神宗的去世、司马光等保守派的上台,变法归于失败。

但梁启超依然认为,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大政治家之一。认为他推行的新政,虽不能俱谓之成,但绝不能俱谓之败。

梁启超把青苗法、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梁启超还尤其盛赞王安石的品德,认为“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

把两个人的身份联系一下,就不难看出,同为壮志未酬的变法失败者,梁启超之所以对近千年以前的王安石惺惺相惜,何尝不是在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呢?

北宋版好丈夫

众所周知,宋代是优待知识分子的朝代,当时入朝做官的士大夫们,每月到账的工资可以说是十分优厚。

这就导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间流行起了一股风潮——普遍追求高雅和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多官员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歌姬舞女。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

王安石.jpg

王安石 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这一点,著名理学家邵雍之子邵伯温所著的《河南邵氏闻见录》一书中,记载的王安石拒绝纳妾的故事可以证明。

据《河南邵氏闻见录》卷十一记载,王安石出任知制诰时,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正在上升之时,日理万机,非常劳累。一天,回到自己府邸,进入内室,不禁愣住了。夫人吴氏不在屋里,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年轻貌美的女子。

王安石大吃一惊,细细盘问之下,才得知原来这位女子本是一个运粮官的夫人,结果因为丈夫督运粮草翻了船,家产全部查没后还差九十万钱,无奈之下,就把她卖了还账。被王安石的夫人买回来,给其做妾。

得知真相的王安石,让女子回到她自己的房间安歇。第二天一早,立即命人将该女子送回家去,并且不必退钱。女子千恩万谢后,开心地回家与丈夫团圆去了。

据记载,王安石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姓吴,是他的表妹。他们两个结了婚之后,王安石身边再没有第二个女人。

试问,在那个士大夫们普遍妻妾成群的时代,王安石的这一做法,难道不配拥有一个“北宋版好丈夫”的名号?

苏轼的“老对手”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苏轼和王安石是一对政见不合的“老对手”。导致后人在提及其中一个人时,也必然会提到另外一个。

比如,作为苏轼“头号粉丝”的在林语堂在其所著的《苏东坡传》一书中,就站在苏轼的立场上毫不客气地指责,王安石的变法是导致北宋国力耗竭的罪魁祸首。

事实上,同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并因此成为宋代另一位大咖欧阳修的门生,不过,王安石比苏轼大了15岁。在苏洵领着苏轼和苏辙刚踏进欧阳修的圈子时,王安石已经是圈子里的核心人物。

苏轼.jpg

苏轼 图源:视觉中国

二人之所以针锋相对,主要还是因为王安石的改革。熙宁二年,也就是推行变法的第一年,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考试,请求开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随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对。

王安石怒不可遏,认为:“苏轼才高,但所学不正”,最终宋神宗听从王安石意见,罢黜了苏轼。但王安石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儿去,由于朝中反对其改革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在另一党派的预谋和打击下,王安石罢相辞官,回到江宁老家。

就如上面所说,王安石即使在被苏轼参了一本后表达自己的愤怒时,依然还是要夸苏轼的才华横溢。所以,元丰元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诬陷,被逮捕入狱后,退居江宁的王安石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信快马加鞭送到京城向皇帝求情,保住了苏轼。

两年后,苏轼奉命从黄州调往汝州。途径江宁,想起救命恩人感动不已,于是专程拜访王安石,同样崇奉儒家理想人格的两人重聚后,相逢一笑泯恩仇。在江边煮酒和诗,通宵达旦,畅谈甚欢。

【参考书目】

《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王水照

《康震讲王安石》康震

《王安石传》梁启超

《当改革遇上王安石》陈胜利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