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建设进展如何? 2022年末将完成初样鉴定件研制

天目新闻 记者 曾杨希 谢履冰2021-12-04 03:46全网传播量3.7万
00:00
00:00

图片来自国家天文台

十年前,当有人在网上发帖问:“国际空间站何时轮到中国人上去?”一条霸气十足的回复是:“中国人要上就上自己的空间站!”

如今,梦想成为现实。今年4月29日,随着“天和”核心舱发射,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组建阶段。预计2022年前后,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建造并进入应用于发展阶段。

未来,我国将择机发射大口径、大视场的空间天文望远镜“巡天”,用于宇宙天文观测,可谓中国空间站的“旗舰项目”之一。

巡天空间望远镜建设进展如何?12月3日晚,中国天文学2021年学术年会的专题讲座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詹虎分享了新进展。

詹虎介绍,一般情况下,巡天将与中国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的状态,即各自独立,却互伴不离。在需要进行维修或者升级时,又可以短期停靠在空间站。

就空间望远镜而言,哈勃望远镜在轨运行已经超过30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巡天”对标的就是哈勃望远镜,但是它的口径为2米,视场要比哈勃望远镜大300倍,这意味着“巡天”的视野更为宽阔。

詹虎透露,巡天空间望远镜的第一代仪器搭载了许多精测模块,包括巡天模块、太赫兹模块、多通道成像仪、积分视场光谱仪和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这些仪器将依托各自特点开展观测,既可以精细化观测,也可以无差别“巡天”,而后者往往能够发现更多未知天体。

专题讲座直播截图

按现有的初步科学规划,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的服役期预计为10年。詹虎介绍,十年中,“巡天”会用70%时间开展大面积高分辨率巡天观测,“相当于对观测区域做一个‘普查’。”

此外,空间站巡天望远镜还拥有从近紫外到近红外波段的多种滤光片。这意味着能看到天体更多、更准确的颜色信息。

巡天空间望远镜会帮助探索一些宇宙的基本问题,例如,可以用大规模巡天与超深场观测去研究宇宙的加速膨胀,预期将在“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和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至于“巡天”的最新建设进展,詹虎透露,预计2022年末,将完成初样鉴定件研制。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