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阳的热量真的能做饭吗?”
“酸橘子如何变甜?”
“在鸡面前画直线能成功将其催眠吗?”
“给猪挠痒痒可以让猪快速睡着吗?”
当其他节目仍囿于传统歌舞情感品类的框架中时,浙江卫视已经率先打破“次元壁”,另辟蹊径,聚焦“科学+真人秀”。科普还能这么有趣?综艺还能硬核?这两个惊叹,是许多人看完《嗨放派》最直接的感受。
作为国内首档奇趣实验体验类的真人秀,节目中脑洞大开的实验是怎么设计的?近日,《嗨放派》制片人、总导演姚译添,执行制片人陈未央,副总导演马海文和总编剧周懿洁、龚玮接受了记者的微信采访,谈谈这档创新综艺的初心。
小实验,大视野
科学本来就很有趣
节目中有趣又炫目的科学实验让人目不转睛。作为第一期第一个实验,为了验证“海拔高的人会比海拔低的人更早看到日出吗”,节目组和嘉宾用如同《飞屋环游记》般的五彩气球堆成功将王嘉尔升至了7米的高空。
第五期中制造云海的实验,在化学试剂的相互作用下,成功迸发形成了犹如特效一般的一小片云海,让人直接“瞳孔地震”。《嗨放派》成功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和视觉的冲击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节目组从生活中的小问题出发,引导我们重新发现曾经出现在我们脑中的稀奇古怪的问题,重拾少年时的好奇心。
谈到节目的核心价值,总编剧周懿洁说:“我本人最想传递的是:科学是有趣的。”
《嗨放派》的灵感来源于“搞笑诺贝尔奖”,许多研究看似无厘头,思考后却能够令人深思。科学家们的研究方向、题材以及所展现出来的幽默气质,会让我们发现科学不完全是冷冰冰高高在上的。
事实上科学发明往往也来自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奇思妙想,瓦特由烧水壶发明了蒸汽机,牛顿遇到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而在节目中一些从日常出发的小实验,也在不断唤醒嘉宾们的好奇心。
在第二期动物相关的话题中,从一开始节目组引导嘉宾去模仿长颈鹿,到后来四人围观猩猩时也开始主动模仿猩猩的动作,测试自己的舞蹈动作是否能够唤起猩猩的互动。人形长颈鹿、人形猩猩,场面一度十分好笑。
《嗨放派》作为一个“综艺+科学”跨界的成功尝试,其中的“有趣”不仅来源于综艺节目中嘉宾互动带来的有趣好玩,更和科学本身所带来的趣味性密不可分。
兼顾趣味和严谨
幕后实践让创意落地
《嗨放派》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综艺的路子。作为《奔跑吧》导演姚泽添及其团队推出的另一大力作,游戏环节是巧妙兼顾节目科学性和综艺感的一大桥梁。让嘉宾带着橘子坐过山车,假扮长颈鹿......节目中各种各样令嗨放特派员“头疼”的任务挑战笑点满满。
而在这些看似“随意”的实验背后则是主创团队小心求证的过程。
副总导演马海文介绍,为了把握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不仅会和相关领域专家一起反复沟通测试,更会关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状况,探讨原因。经过几轮这样的工作,才会敲定最终实验方式。完整测试一个实验的工作时间可能是测试一个普通综艺游戏时间的两到三倍。
就如第九期中的火焰龙卷风,因为涉及到很专业的化学知识,节目组特意让一位父亲在制药厂工作的导演负责这个实验。主创们笑称,到最后嗨放节目组的各位都慢慢成为了实验高手、科普达人。
瑕不掩瑜
鼓励青少年探索未知
在提及做节目的初衷时,执行制片人陈未央这样说道:“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做的这些实验,让大家重新打开心里好奇的大门,去观察周遭的事物。好奇有用,哪怕是无聊的好奇,即便无用,它也让你的生活变得有趣。”
事实上在节目评论区就可以发现,《嗨放派》在孩子们中人气很高,官微私信里甚至有一些学校来询问节目中实验的做法、操作可实施性。节目组也有给到相关建议,尽量帮助孩子们可以更有参与性。
虽然节目组希望做到寓教于乐,但在吸引了孩子们的同时,对于青年观众来说则有些褒贬不一。有人能get到笑点,然而“过于无聊”、“显得智商不太高的样子”的吐槽也常常出现在网友评论中,节目本质还是游戏挑战类的形式,科学实验环节不能深究,就显得呈现出来的效果仿佛小打小闹。
但我们乐于看见这样的尝试越来越多,在看了《嗨放派》后,很多观众才发现,原来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世界知之甚少,不管是太阳、河流、时间,还是和我们共处同一片土地的动物们。《嗨放派》不失为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如何让综艺作品展现更多的社会价值,《嗨放派》的摸索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道路:让科学走出实验室,成为能被大众感知、探索的存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将目光从网络世界中更多转向真实世界,享受科学,探索未知。
(图片来源:节目组供图、节目截图)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