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被叫停、改档等一系列风波之后,“迷雾剧场”第二季终于在10月13日晚间千呼万唤始出来。打头阵的剧集是云集了祖峰、段奕宏、郝蕾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八角亭谜雾》。有《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珠玉在前,阵容豪华的《八角亭谜雾》能否再续迷雾剧场的辉煌?从前两集播出后网友的评价来看,结果似乎并不理想。
截至记者发稿之时,《八角亭谜雾》豆瓣评分仅有6.1分,热评多为批判之词,打一星二星的网友不在少数。在微博和知乎上,也有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差评大多集中在“节奏拖沓”、“剧情缺乏逻辑”、“故布疑阵”、“主线混乱”等几个方面,更有网友直呼:“这样的剧本,着实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阵容!”
悬疑不疑:逐渐被边缘化的“悬疑”元素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标杆式人物,此番是王小帅首执网剧导筒,《八角亭谜雾》也延续了其一贯的文艺风格和对家庭伦理的现实关切。八角亭檐角滴落的濛濛时雨,洇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幽微往事,王小帅试图通过一桩悬而未决的谋杀案,牵连起十九年来一家人的分离遇合,更试图透过发生在不同年代的、彼此间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凶杀案,透射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此前王小帅便表示,《八角亭谜雾》“是基于社会、家庭、情感这几个方面来创作核心内容,用悬疑案件搭成整体故事结构。”但是,短短12集的体量,似乎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撑起宛如“草蛇灰线”般的叙事手法和炫技式的视听语言;期待快节奏和烧脑剧情的观众,也没有足够耐心去解剖剧中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品味大家庭内部的暗潮汹涌。这样一锅杂糅着“悬疑”、“家庭”、“社会”、“戏曲”等元素的大乱炖,也难怪大多数网友会被蒸腾的热气搞得“一头雾水”。
近年来,悬疑题材剧集再度火热荧幕。仅在去年夏天,便先后有《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白色月光》《摩天大楼》等剧集先后播出,引起大众热议。在这些剧集里,创作者似乎都别有怀抱。它们并不甘于普遍认知里的悬疑模式:抛出案件、寻找线索和证据、层层推理,最后抓出真凶。而是普遍希望以悬疑为引子,探索一些更为深层的社会议题。
如《隐秘的角落》,开头便自爆“狼人”,此后的剧情走向里, “找凶手”也不再成为最主要的问题。相反,观众开始思索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又如《摩天大楼》里,女主角钟美宝的死亡更多是引出大楼里形形色色的人物,而随着前尘往事的逐步揭开,深陷困境中的女性相互帮助、实现救赎的“真相”令人潸然泪下。
到了《八角亭谜雾》,我们可以看见,这种趋势达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地步。悬疑不再成为故事的内核,甚至完全弱化为整个叙事的外衣。以往将“破案子”作为首要目的的悬疑剧,被导演用来当作推动家庭伦理故事的催化剂。使人不禁产生怀疑,是否《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而悬疑剧的破局是否又如同《八角亭谜雾》中的江南水乡,长日潮雨无晴。
“女频”趋势:“她经济”是机遇而非“救命稻草”
打着悬疑的名头,上演家庭伦理大戏的《八角亭谜雾》,令无数网友大呼失望。以此观望整个悬疑剧创作模式的转变,这是近年来日益崛起的“她经济”在文化市场的直观反映。所谓“她经济”,指的是由于女性群体对消费的推崇,从而直接对社会经济产生推动作用。从物质消费到文化领域,女性经济正引领着全新的社会风潮。细化到影视行业,女性群体似乎正逐渐掌控了剧集市场的话语权。
据《2020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女性用户占比超54%,而在活跃用户群体中,女性用户更是占到了百分之60,这些女性群体往往又是话题讨论度的主力军。不止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女性用户也占据了半数以上的份额。在猫眼发布的《2020年度剧集市场数据洞察》中,女性观众2020年平均追剧4.9部,比男性群体的4.4部要高。闻风而动,基于这样一种市场趋势,各大平台在制作剧集时,将创作侧重点更多倾斜到一些女性所关切的议题上。
“她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影视剧创作的“女频”化倾向。简单地说,女性观众爱看的那类剧集变多了,甜宠、家庭、青春等题材的剧集充斥市场,甚至在一些本与此无关的类型剧里,也要塞入相关元素,好收割更多的女性观众。
不得不承认,这种趋势带来影视剧行业一些可喜的变化。“她视角”、“她文化”的多元展现,使得一批剧集得以跳脱出“大女主”的故事框架,将镁光灯投向往常不被注意的、真实而平凡的人生,呈现女性独立成长中的苦与乐。
具体到悬疑题材这一分类,“她的悬念”应运而生,也因此“反哺”受众,吸引越来越多的女性群体成为悬疑剧的观众。同是猫眼《2020年度剧集市场数据洞察》中的数据显示,仅2020年度,最受观众关注的题材里,犯罪问题以46%的关注度高居榜首,其中女性占到了48%,高于男性的44%。
一部悬疑剧的成功,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猫眼《2020年度剧集市场数据洞察》中,调查观众认为好的悬疑剧应该具备的要素,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故事悬念感足,演员演技好,节奏明快、紧张刺激,人物内心刻画细腻以及情节曲折、反转多。
在这些因素之外,观众选择悬疑剧最本质的心理,是希望通过案件侦破、真凶伏法,看见善恶有报、天理昭彰。《大宋提刑官》《重案六组》《少年包青天》代表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隐秘的角落》等剧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模式,但若是都照葫芦画瓢,又何尝不会落入另一种窠臼?
捕捉市场风向,关切大众的审美,本无可厚非。“她经济”的趋势,给悬疑剧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和创新的空间,但盲目跟风市场、一味讨好观众、放任其他元素的喧宾夺主,只会本末倒置,让悬疑不疑,成为尴尬的“四不像”。归根到底,作为一种类型片的创作,还是要抓住其内核,让悬疑回归悬疑。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