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天目书单#专访 | 悠然生活等于“躺平”吗?这一届年轻人为何爱读汪曾祺

    天目新闻 记者 段松艳2021-10-11 07:47全网传播量4.2万

    1.gif

    “当你又对生活的一切失去了兴趣,就读一读汪曾祺老师的文字。”

    作为国民度极高的作家,汪曾祺的作品很早就编入了大中小学生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成为当代文学与大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在许多已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中间,同样悄悄地兴起了一股阅读汪曾祺的风潮。

    这个会吃、会玩的可爱老头儿,成为当下一些自嘲“社畜”的年轻人心目中“想要活成的样子”。他笔下悠然自得的生活,成为他们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桃花源。

    去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北京中心(读蜜传媒)经过三年酝酿、筹备,出版了被称为“离汪先生最近的作品集”——《汪曾祺别集》(全20卷)。

    10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与汪曾祺之女汪朝、作家苏北亮相第七届浙江书展,和广大读者一起共读《汪曾祺别集》。

    期间,《天目书单》专访了陈子善、汪朝和苏北,和他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一届年轻人为何爱读汪曾祺?


    WechatIMG2524.jpeg

    活动嘉宾合影

    天目书单:作为一名作家,汪曾祺在当下的年轻人之中依然非常受欢迎。有一些年轻人会觉得,平时我每天朝九晚五,不停地在处理工作,几乎没有闲工夫去想别的什么。但读他的文章似乎能从那种“社畜”的状态中抽离,心里有一种柔软的东西被唤醒,看到了生活人间烟火的那一面。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不是非常流行“躺平哲学”吗,甚至有读者觉得,看完汪曾祺的文章我就更加想“躺平”了?

    陈子善:我觉得这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汪先生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比如说有客人来了,他都会亲自到厨房里给客人准备饭菜,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这在他的作品当中也都能够反映出来。

    “躺平哲学”之所以出现,肯定有它的道理。年轻人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工作、买房、子女教育,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汪先生当时那个时代没有遇到,或者说他遇到的问题和我们今天遇到的不一样。

    现代人爱读汪先生,不仅因为轻松的散文化语言可以缓解现在的压力,更是因为汪先生文学本身的魅力。

    汪曾祺先生的创作多为普通人而写。他没有豪言壮语,所描写的多是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同时又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忽略的场景。他不是那种口号式的作家,而是扎扎实实地从生活当中去挖掘人性的美、生活的美。

    这种普通人的、像小溪一样细水长流的生活。别的作家不会去写,不会去留意,但他会去琢磨,这一点跟他的老师沈从文也一脉相承,所以会受到几代读者的欢迎。


    天目书单:汪朝老师,在您眼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您认为他为什么这么受今天的年轻人欢迎?

    汪朝:其实不只是作品,在我父亲生前,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很喜欢他。

    他性格平和,而且幽默,喜欢和年轻人交流。而且他并不会因为觉得自己是老资格,就对年轻人指手画脚,相反,他始终坚持平等待人。只要是年轻人喜欢文学,而且写出来是那么回事儿,就很鼓励他们。

    父亲爱创作,写字、画画,如果不写作的话,他就给大家做做饭,偶尔喝点酒。他很勤快,每天三顿饭,还要买菜、写东西,桩桩件件都安排得清清楚楚。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心境,而实际上他也正是如此生活着的。

    现在年轻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写的美食、花鸟鱼虫、风景游戏,是因为他的创作贴近生活,比较轻松,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算是各取所需。但是,除了这类悠然的文字,其实我父亲还是一个思虑很深的人。

    一方面,他不把自己看得很低。他曾经和我们说,以后自己写的东西会流传下去,当时还被大家起哄嘲笑,不当一回事儿。另一方面,他也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不是要去震动读者,反而像一条小溪一样,慢慢地流,流入人心。


    WechatIMG2521.jpeg

    活动现场


    天目书单:刚刚两位老师都提到了汪曾祺的文学观,他从不“说大话”“喊口号”,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作为长期研究汪曾祺的专家,苏北老师,在您看来,“汪曾祺是怎么形成汪曾祺的”?

    苏北:一个作家的形成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汪曾祺先生在自己很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写作设置了一个方向,并用他的一生的努力完成了这一方向。

    他曾经写过一篇《短篇小说的本质》,在这篇文章中他说,要在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觅到一个自己的位置。

    实际上,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就像一个作家刚开始找不到写作的根据地。

    后来,他除了受到西班牙作家阿左林、中国作家废名的影响之外,受到沈从文影响最大。汪先生也找到了写作的根据地,就是那种比较封闭的,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类似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写里面生活着的人的状态。

    这是因为,沈从文曾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提出一个观点,要写好一个人物,就要把这个人放到一定的风景里去写。当然,沈从文所说的风景不是九华山、张家界的自然风景,而是一种环境。

    所以,汪曾祺先生到了晚年,也着力去写家乡高邮的那些体力劳动者,或者手工劳动者身上具有的美。这些人其实是没有闲情逸致的,你叫他在生活中停一停去看地上的一朵花、天上的一朵云,他们不是诗人也不是文学家,没有这个任务。但是,他们身上会显现出一种人的光芒,汪先生就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光芒。

    另外一点,就是汪先生的写作方式,他原来说过,我就是要写的和别人不一样。他确实做到了,不过这个“不一样”,如果要说出一二三点,还有点难度。但具体来说,尽管都看起来是一千个字,汪先生这一千字就是带着非常明显的“汪氏风格”,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