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教师节不是“攀比节” 莫为“爱子心切“自欺欺人

    天目新闻 见习记者 商泽阳2021-09-05 09:45全网传播量3.7万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近日,有网友反映,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节购买礼品。
    根据网上截图显示,“初二年级公中资料订购”微信群中,有头衔为“2班家委会长”群成员发言催促:尊敬的各班家委您们好!大家辛苦了,离12点结束只有一个多小时时间了,请6班和8班尽快处理。

    image.png

    教育部门回应称,经调查,公明中学初二年级家委会发动所有班级为教师购买礼品属实,为家委会自主行为,学校教师均未参与。学校在了解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初二年级家委会沟通,感谢家长们对老师们的敬意和关爱,同时教育局明确要求学校教师不能接受家长的各种礼品,已通知学校要求家委会将集资退还家长。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应该严禁送礼之风在校园盛行,教师节更应该提倡尊师重教,家长和孩子可以用心做一些折纸、贺卡送老师,这样的礼物更暖心。”

    教师节设立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但近年来,教师节送礼慢慢地变了味道。从原先单纯地表达对老师感谢,发展到现在成为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炫耀的资本。

    不少家长认为,大家都在给老师送礼物,如果我不送,老师会不会对自己孩子不好,或是不够关注自己的孩子,以至于形成不好的跟风效应。特别是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的家长尤其热衷给任课老师们送礼,年纪越小或是成绩越不好的孩子,家长送的礼物就越多。

    大部分家长送礼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希望通过送礼之后,老师能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公平甚至是特殊的关照,使孩子不被冷落和边缘化。但是,通过金钱来“买”特殊待遇这种行为真正受伤害的恰恰是孩子,他们年幼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品德上也会沾染上所谓“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等不良社会风气。

    事实上,送礼的行为不仅被教育局明令禁止,而且也让教师为难。在教师的眼里,教书育人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个落后的学生,他会觉得有义务竭力去扶助他。一个优秀的学生教师也会从心底里欣赏他,并不会在意他们的家长有没送过礼。

    教师节送礼,应该心意大于形式,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感恩老师,尊重老师,一份孩子亲手做一份小礼物送给老师,或许能让老师感到更加温馨。同时,家长们平日里对老师开展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多支持,多理解才是尊师重教的深层次体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