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正在直播中。 截图来自天目新闻直播
8月24日晚,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迎来直播“首秀”,通过天目新闻客户端,西湖大学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和网友们聊了聊西湖大学那些事。
在西湖大学,人人都称呼施一公为“施老师”,而不是更显身份的“施校长”或者“施院士”。对此,直播一开场,施一公就解释,“老师”是一种自然、亲切又不失尊重的称呼,“称‘施老师’是最亲切的。”
西湖大学于2018年2月获教育部批复成立。眼下,313位“西湖五期”博士研究生刚刚入校,西湖大学在校博士生总人数接近千人,很多学生来自海内外知名院校。
短短几年就吸引来这么多学子,西湖大学魅力何在?
施一公说,西湖大学在新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是唯一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定位,西湖大学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大师级”人才。施一公介绍,在过去四年半的时间里,有174位博士生导师签约加盟西湖大学,其中有17位讲席讲授,100多位中青年教授。
他们中,有许多导师是领域内的全球顶尖人才。例如,西湖大学理学院徐益明讲席教授邓力就曾经是美国布兰迪斯大学著名的化学系教授,“只因访学途中,邓力教授偶然来了一次西湖大学,就再也没有离开。”施一公说。
他们中也有许多导师虽然年轻,但是却十分优秀。施一公介绍,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西湖大学80后博导周强在世界上第一个看清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的瞬间。
西湖大学“仲夏夜之梦”演出活动。 资料图来自西湖大学
在西湖大学,学生们能获得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首先,就是顶尖科学家亲自上课。施一公说,西湖大学所有资深教授都要在一线上课。以他自己为例,从下周四开始,他会每周给西湖大学的学生讲三节大课。接下来的一学期,他一共要上48节课。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施一公曾在两天里给结构生物学相关实验室的学生连续讲课14个小时。他总结了过去三十年的实验经验,将自己做研究的“独门妙招”倾囊相授。
除了科研创新,西湖大学也特别注重人文精神。施一公说,西湖大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文化创新的氛围。不论是新年晚会上的创新节目,还是丰富多彩的兴趣社团,亦或者各种各样的讲座、展览、论坛,都可感受到西湖大学的人文精神。
再者,西湖大学非常看重国际化和学科交叉。除了拥有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西湖大学还会通过创新课程设计,鼓励不同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密切合作。
不仅如此,目前,备受关注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新校区的中央,有着绵延两公里多的环形水系,12座桥梁将湖心岛的科教设施和水环外的生活设施连接起来,“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所多么美丽的校园!”施一公说,“再过两三个月,也就是今年年底之前,我们将搬入云谷校区。”
5月24日,云谷校区行政办公楼顶,正在施工中的建筑工人。 资料图来自西湖大学
记者了解到,西湖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即将开启,预计本周将发布报名通知,开启申请通道,详情可关注西湖大学官网和微信公众号。那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进入西湖大学?
目前,西湖大学在生物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八个一级学科开展招生。不过西湖大学鼓励学科交叉,施一公说:“只要你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只要你足够优秀,不论你是应届还是往届,不论你是否已经工作,都可以申请西湖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直播中,还有网友提问,“双非”院校毕业生是否能申请西湖大学?施一公表示,当然可以,英雄不问出处,“很多年前在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入学教育上,我就曾告诉大家,重要的是刻苦努力和在时间上的付出。”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