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间,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中国队3比0战胜德国队,为中国代表团斩获本届奥运会的第35金。
中国队赢得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团冠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乒乓球男团决赛的中德大战,早在数日前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不单单因为中国乒乓球队这支王者之师的强劲实力和超高人气,还因为德国队中的两员老将波尔和奥恰洛夫,都是国内球迷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他们凭借其不屈不挠的坚韧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决赛第二盘中,奥恰洛夫与樊振东打满五局,一度给中国队的夺冠道路,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其出色的发挥,与樊振东之间数次精彩的对决,为广大球迷呈现一场顶尖的视觉盛宴。
现年33岁的奥恰洛夫,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继瓦尔德内尔、萨姆索诺夫和波尔之后,欧洲乒坛最有希望的新星。奥恰洛夫在其职业生涯中多次斩获国际赛事的冠军:2011年韩国男子乒乓球赛单打冠军,2017 国际乒联印度男子单打冠军,2017年ITTF德国公开赛冠军,2017 年乒乓球男子世界杯冠军……2018 年 1 月,奥恰洛夫还曾在世界排名中冲上了第一位,结束了中国男乒队长马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上长达34个月的垄断。
奥恰洛夫。图源 新华网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初次参赛算起,本次东京之旅是这位老将第四次征战奥运赛场。在此前的男单铜牌赛中,他以大比分4比3力压中国台北小将林昀儒,这是他在伦敦奥运会之后,时隔九年,再度斩获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的铜牌。
4日男团1/4决赛结束后,奥恰洛夫曾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喊话国乒决赛相见:“在艰难地战胜中国台北队之后,我们挺进了半决赛。今天我们将与日本队争夺决赛资格。请大家为我们加油。加油,德国队!加油,中国队!我们决赛相见。”
这般诚恳而又斗志满满的言论发表后,很快便占据了社交平台热榜。在这条状态下面,网友不仅大方地为他送上了祝福,给他接下来的半决赛加油打气,更有网友称赞他“细节拉满”。而奥恰洛夫也是言出必行,在当日晚间的半决赛中,他凭借决胜局中的出色表现,战胜日本选手丹羽孝希,从而带领德国队以大比分3比2力克日本队,挺进决赛,与国乒实现顶峰相见。对此,网友纷纷调侃道:“恭喜恰恰,又可以和龙队切磋了!”
作为中国乒乓球队的老对手,在赛场之外,奥恰洛夫与国乒的许多队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摸摸张继科,捏孙颖莎的脸,让马龙靠在胸前拍照……奥恰洛夫与这些家喻户晓的乒乓球国手之间的亲密互动,让很多中国网友羡慕不已。而他与马龙十几年间亦敌亦友、惺惺相惜的关系,更是为人称道。
同为1988年出生,几乎同一时间踏上国际大赛的舞台,同样被赋予厚望并逐渐成长为两国乒坛的领军人物,奥恰洛夫与马龙堪为“一生之敌”。在国际比赛中,两人至今共交手19次,奥恰洛夫便输了19次。饶是如此,奥恰洛夫却不曾轻言放弃,屡败屡战且越战越勇。私下训练时,更多次被发现,他的妻子身着马龙的训练服做他的陪练。在早些时日的乒乓球男单半决赛中,奥恰洛夫再度相遇马龙,并在开局大比分0比2落后的情况下,顽强苦战,将比赛拖入决胜局,可谓韧劲十足。只是,在决胜局的较量中,“全满贯”加身的马龙还是棋高一着,以11比9险胜,奥恰洛夫也因此迎来其职业生涯对战马龙的第19连败。这场比赛可以说是奥恰洛夫距离胜利最近的一次,惜败之后,他坐在球桌边的地上,掩面而泣。
赛后,马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12年伦敦、2016年里约再到东京,奥恰洛夫发挥非常稳定,这是他这么多年能成为中国队主要对手的一个原因。”马龙直言,比到第七局,技术层面的较量已经退居其后,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博弈。而奥恰洛夫是对胜利最为渴望的外国运动员,非常有韧性,“无论落后多少都会想办法一分一分去咬”。
奥恰洛夫。图源 新华网
奥恰洛夫这令马龙赞叹的韧性,或许从他创造的一个另类记录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单1/8决赛的第一局,奥恰洛夫对阵斯洛文尼亚选手托奇克,两人在战至10平之后,比分接连交替上升,十分焦灼。持续了26分钟后,斯洛文尼亚选手终于以33比31的战绩,险胜奥恰洛夫,而这个比分,也刷新了乒乓球11分制后的奥运记录。小小的桌上网球,愣是被奥恰洛夫打出了篮球比赛的效果。
奥恰洛夫与马龙。图源 新华网
私下里,奥恰洛夫可爱的个性也让他在互联网平台上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奥恰洛夫出生于乌克兰,父亲是前苏联乒乓球国手,从小其父便有意识地塑造起他的坚毅品格和强健体魄。在盛产天才型选手的欧洲乒坛,奥恰洛夫尤为勤勉,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律与勤奋,挑起了欧洲乒乓球事业的大梁。
但是,偶尔勤奋也会有“歇火”的时候。17年,他为世锦赛准备充分,却在单打第四轮负于丹羽孝希,草草结束了他的征程。这样的结果,让踌躇满志的奥恰洛夫备受打击,为了纾解心中的郁闷,他决定向他的前辈波尔学习,开始了一段时间的“快乐乒乓”,然后便快乐地夺得了当年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冠军。“这就是竞技体育吧,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奥恰洛夫无奈地笑道。
当然,最为中国球迷津津乐道的,还是奥恰洛夫“潜水艇发球”和他独有的大招——“奥恰洛夫的喘息”。所谓“潜水艇发球”指的是奥恰洛夫独创的下蹲式发球,再配上他的一套颇具仪式感的动作,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的年度50佳发明”。当然,这种发球方式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极高,为了维持发球质量,据说奥恰洛夫每天都要花45分钟练习发球,在比赛期间,更会将发球作为热身的必备项目;至于“奥恰洛夫的喘息”则是由他的发力方式产生的。
7月30日晚,奥恰洛夫在苦战七局、逆转林昀儒获得单打铜牌后一度泪洒赛场。这一路走来,年龄增长伴随的精力不济,经年训练积攒下的累累伤病,欧洲好手相继凋零的孤单……这些个中辛酸,自在不言中。而奥恰洛夫靠着对乒乓球运动的热爱,对胜利的渴望,一次次超越年龄的限制,战胜伤病的困扰,最终重回巅峰。如今,国人喜爱谈论国乒的强盛,谈论他对马龙的连败,但也正是有奥恰洛夫这样永不言败的运动员,才激励着中国乒乓球队不断打磨技术、精益求精,推动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发展,让更多人看见小球的魅力。
就像四年前,奥恰洛夫调侃时所说的那样,竞技体育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这又何尝不是竞技体育的迷人之处?一切皆有可能,无惧年龄,超越极限,奥运赛场上还有许许多多个奥恰洛夫,他们在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中诠释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纵然无法在奥运赛场上加冕,依然值得尊敬!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