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站枢纽效果图
“建设杭州云城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更多经验的实际行动。”
“建设杭州云城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探索特大城市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新路子的重大举措。”
“建设杭州云城作为‘西优’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重塑城市与乡村、创新与创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建设杭州云城是提升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的迫切需要。”
字字千钧,言约旨远。
2020年10月15日,云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当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提出“风起云涌”“云聚云散”“绿野流云”“壮志凌云”四个关键词时,云城,这个映照着杭州未来期许的梦想之城、未来之城、数智之城,正式开启了它打造“城市新中心、人才新高地、创新新引擎、生态新基底、文明新空间”的豪迈征程。
声声号角,奋楫笃行。
“十四五”,杭州要迈向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星辰大海,云城宏图之上,再添壮丽一笔。
“市委市政府的站位与远见,让云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命题,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詹国平表示,通过共建共享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高效率的交通网络体系、高能级的创业服务体系、高质量的生态文明体系,云城将努力成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助推剂”,以及实现“大杭州、高质量、共富裕”,这一面向“杭州2035”目标取向上的鲜活实践。
猎猎长风,白云升远岫。
西湖大学效果图
高起点 “引擎”中心的梦想之城
云城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潘蓉的话来说,它是在城市发展的不断演进中,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面对不同发展环境,所凝练出的营城理念下结出的硕果。
2010年,城西科创大走廊 “前身”——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概念规划完成。作为当时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它的目标,是成为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其间,城西经历了3轮规划编制,从集聚区到大走廊,这片沃土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人才随之蜂拥而至。2019年,云城横空出世的前一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增速首超深圳、广州,而大走廊人口增速是杭州全市的1.5倍。也是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东整、南启、西优、北建、中塑”的城市发展格局,杭州西站枢纽这个连接长三角、面向全球的重要节点正式开工。城西的未来豁然开朗。
随着大走廊开始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这里城市功能的短板体现出来,如同“小马拉大车”。詹国平对此印象深刻,“城西有30万人‘钟摆式’生活,有人甚至住在上海,职住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面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大走廊要形成合力,做强全省创新引擎,一个统筹、引领城西的城市新中心亟待诞生,支撑大走廊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这不仅是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也是创新人才“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梦想与疾呼。
梦想之城,应时运而生。
2020年4月1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在研究杭州西站枢纽规划建设专题会议上提出“杭州云城”规划设想。2020年6月,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定》指出,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协同的要求,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杭州西站枢纽“云城”规划建设。6月28日,规划建设“杭州云城”被写入杭州市委第十二届九次全会报告。8月4日,杭州云城建设管理指挥部正式挂牌。再到云城建设推进大会的一锤定音。作为市委市政府“西优”发展决策部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云城成为继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之后,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第四城,“一廊四城两翼”格局正式形成。
从此,天地更宽,梦想更辽阔。
高定位 着眼全国的未来之城
“八八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指引着云城的发展脚步。省委书记袁家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对云城的定位与期许,则勾勒出云城的未来图景。
“加快建设、确保质量,早日把云城建设成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
“建设彰显山水之城、文明之城和数字经济第一城特色的未来城市典范。”
一脉相承,未来正待开辟。
作为全省打造“重要窗口”的战略平台,在规划上,云城坚定贯彻“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要求。未来的云城是内畅外通,“一中心+多网环绕”的现代交通枢纽;是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家、省市重大科创项目的新门户;是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自然环境与创新创业交融的科创型郊区新城;更是汇集全球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沃土。
梦想正照进现实。
交通禀赋上,如果说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完成规划,是给云城建设埋下种子,西站枢纽落子城西,则是给云城插上了乘云破浪的翅膀。这个连接着长三角,面向全球的“云核”,让云城成为“轨道上的城市”的同时,发挥着服务创新、完善长三角创新服务链的功能,这使云城在长三角都市圈中的战略地位跃升了一个台阶。
创新能级上,云城引入国家级实验室、重点科研高校、科技引擎企业,并通过“城-岛-村”空间形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快云计算、物联网、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蓝绿交织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力吸附了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同时在规划上留白,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这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时代里,杭州如何面向未来的“云城答案”。
产城融合上,云城规划常住人口40万,提供42万个就业岗位,规划了杭腾、云门、苕溪等 5个未来社区,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一体、标杆示范”要求,集成九大场景,打造全省、长三角样板和未来城市生活典范。
生态文明上,云城5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强度为51%,呈南密北疏形态,21平方公里重点实施区域开发强度为60%,将着力构建自然环境与创新发展交融的新生态,“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
革故鼎新,未来已然开启。
高期许 共同富裕的数智之城
云城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环。
云城是杭州“十四五”新一轮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点睛之笔。
云城是加快城市核心区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拓展,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的郊区新城发展的“杭州实践”。
随着杭州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十四五时间”,明确“一核九星”功能定位,构建“双网融合”骨架体系,构筑“三江绿楔”生态屏障,加快形成新的城市肌理,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云城已然成为杭州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正如詹国平所说:“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我们要将云城打造成精品力作。余杭要努力建设成为杭州“一核九星”市域发展新格局中“最闪亮、最耀眼之星”,云城责无旁贷,率先突破,努力走在杭州郊区新城建设的前列。”
乘势而上,长风从兹始。
随着杭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局中,对自身使命要求的再审视、再谋划、再提升,人们对云城的期待,也再次被抬升。
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源不绝。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共享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求。通过数字化管理,云城在优质公共服务、交通网络、创新服务、生态文明的共享上,有不少发挥空间。
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上,云城谋划与名校合作办学,搭建24小时不下线数字课堂,推行终身教育;构建从浙一总部到三甲医院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聚焦医疗福祉;多点布局商业,解决百姓衣食住行乐的需求。
高效率的交通网络体系上,以西站枢纽为核心,构建高铁、高速、地铁、快速路、慢行系统“五位一体”交通网,打造主城区“半小时交通圈”、1小时杭州枢纽服务圈、4小时国家中心城市交通圈,实现云城与杭州都市圈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国家中西部城市的快速互联,助推人才、资源、物流在全域范围的流通。
高能级的创新服务体系上,打造创新策源地,建设创新型、知识型的未来社区,与浙大校友总部等创新载体合作,建立从科技成果孵化、转让,到创业辅导、上市帮扶的一条龙、全天候的服务体系,激发营商活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生态文明体系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产业”,构建十字绿野、贯通文明轴线、传承文化记忆、营造文明新空间。让人们在“稻生西田”“一穗江南”的意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云起争峰势。詹国平表示:“我们将努力把云城打造成集中展示杭州城市现代化风貌的示范区,形成更多可展示、可体验的标志性成果,为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创造更多经验。”
海立云垂,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