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从30个典型案例 看杭州老旧小区改造如何衔接未来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佳妮 见习记者 王柯宇2021-04-28 04:12全网传播量3.8万
    00:00
    00:00

    先安心,再安居。

    对于老百姓来说,住得舒不舒心,直接影响其对一个城市的认同感。

    自2019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就提出了“综合改一次”理念,这对改造方案的专业能力、未来预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旧小区改造,如何让百姓生活与未来接轨?4月27日,杭州市召开2020年度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最佳案例评审,通过30个典型案例的展示,看杭州老旧小区改造如何衔接未来。

    改完后,如何管得好?

    加快探索建设数字赋能社区

    这样的评审会,已不是第一次。

    去年5月,杭州市旧改办首次召开杭州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试点项目典型案例评选,所展示的典型案例,给现场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后,如何管理?如何让居民百姓感受到“新小区”的软实力?这依然是杭州老旧小区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观察到,27日召开的评审会上所展示的典型案例,已有部分老旧小区在发动居民自治的基础上,尝试加快探索建设数字赋能社区,用大数据来弥补管理人员的短缺。

    杭州市上城区海月花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其实我们是无心插柳。”上城区南星街道人大副主任顾振毅告诉记者,去年疫情期间,对海月花园的进出人员等统计,需要靠社工两条腿来扫楼,“我们当时就想,能否通过智能系统,解决基层治理中碰到的难题。”

    为此,海月花园在启动提升改造时,就采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GIS等新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结合工程实施计划对小区进行软硬一体化改造。

    “居民的获得感还是很强的。”顾振毅列举了数字赋能的应用场景,“平台能自动监测高空抛物、消防通道被堵,识别危险区域入侵、老人幼儿离园等,还能够监测到值班人员是否擅自离岗,这些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老破小”变“智能宅”的实践,在杭州越来越多。除了海月花园小区,还有德胜新村、河畔新村等多个小区,也分享了这一经验。

    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建委、市旧改办正计划对全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技术导则等进行修订,加入有关数智应用和治理探索的指导内容,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在旧改“规定动作”之外,结合需求、因地制宜地尝试更多“自选动作”。

    老旧小区如何改造提升?

    因地制宜回应百姓需求

    今年3月,我省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度未来社区创建的通知》,全面启动未来社区创建工作。这标志着,我省未来社区加快从个案“试点”到面上推广,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结合未来社区创建,将在今年大面积推开。

    老旧小区如何与未来社区画上等号?未来社区是否意味着要在小区里铺满高科技?在评审会上,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老旧小区的数字化改造是一个过程,过于复杂的科技应用,很难真正贴近百姓生活。”杭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何黎明认为,以人为本,是未来社区建设中必须一以贯之的内核,“放在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上,怎么样让占比较大的老人有幸福感,才是未来社区创建的方向。”

    事实上,杭州已有小区依据“以人为本”先行先试,评审会上,临平区带来的梅堰小区典型案例分享,就是其中之一。

    “在改造前,我们做了调查。”临平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堰小区居民对未来社区创建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服务、安防、管理、停车、环境5个方面。

    “为此,我们着重全龄服务,打造‘15分钟’居家生活服务圈,率先建成邻里中心、配送餐中心和养老中心,目前已投入试运营,对区域更新的带动和示范效应显著。”临平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正在创建未来社区的上城区红梅社区,也同样坚持需求导向。走进红梅社区,中心位置一幢五层高楼已雏形初现,社区书记孙燕芬告诉记者,这里是社区未来的邻里中心。

    这个邻里中心来之不易。孙燕芬介绍,红梅社区项目在设计初期就谋划配套功能集约化,积极争取市级企事业单位资源,通过党建共建、租金抵扣等方式,将三里亭苑三区20 幢内部分原权属市城建开发公司的房屋一并拆除重建,增加红梅社区配套用房2200平方米。

    如此一来,不仅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最需要的公共空间,还发掘了地下空间,增加200余个停车位。“养老、托幼、停车等老百姓最需要的服务,也是未来小区里必不可少的生活场景,都有了承载空间。”她说。

    难以改造的小区怎么办?

    连片改造和拆改结合是今年探索重点

    不难发现,虽然部分小区能够通过提升环境、增补公共空间,来改善居民生活,但也有老旧小区破败不堪,很难通过改造,让居民有获得感。

    去年年底,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就提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分为综合整治和拆改结合两种类型,对于房屋结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使用功能不齐全、适修性较差的城镇老旧小区,可适用拆改结合方式。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建工新村小区,就是该《实施意见》下发后,杭州市首个列入拆改结合计划的老旧小区。

    建工新村房屋最早建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房屋破败不堪,渗漏开裂严重,该小区也早已被列入居民老旧住宅危旧房定期检测的监控点。

    如今,该小区8幢危旧房已全部拆除,这片区块,会新建起4幢住宅楼和部分配套用房。最高的一幢住宅楼有20层,还有两幢8层和一幢5层,全都会装上电梯。

    不同于征迁,这次改造,建工新村的业主们也将出资,建成后,所有的业主都会搬回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届时,小区内还将新增101个停车位,方便居民停车。

    虽然结果喜人,但这中间的过程却颇为曲折。“为了这个事吃尽了苦头。”杭州市西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改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需要“一事一议”。

    “今年杭州老旧小区改造将会着重探索连片改造和拆改结合两种模式。”杭州市旧改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市将出台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意见,增加拆改结合这一改造类型,并寻找合适的项目开展试点;也将持续推动片区资源统筹配置、多元主体参与改造,将通过深入统筹老旧小区改造区域空间和资源整合,实现周边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小区功能设置和服务配套的加速完善。

    “老旧小区改造,不能够越改人心越散。”该负责人说,“我个人认为,老旧小区改造除了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也是通过与居民一次次的磨合,磨出彼此的熟悉,磨出合力,最终打造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