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看浙江如何长满植被

潮新闻 记者 张源 通讯员 张晓晨2025-08-12 07:48全网传播量18.9万
00:00
00:00
01“两山”理念践行20年,省气象局研究显示:2005—2024年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向好,83.8%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改善,近5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2004年增长5.7,涨幅达9%。
02卫星遥感监测表明,20年来全省植被覆盖度逐步增加,2024年达66.9%,较2005年增加6.6个百分点;植被固碳释氧功能增强,2024年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量分别较2005年提升241.9和177.6克/平方米。
03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显著,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VEQI由2005年的63.5增长至2024年的74.1,涨幅达16.7%;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VEQI由70.8增长至80.3,涨幅为13.4%。
04专家建议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安全,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响应机制和协同应对能力,提升联合监测预警能力。
05专家还建议围绕共同富裕推动生态气候绿色资源价值转化,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加强科普宣传,强化“气象+”融合发展,激活气候资源应用潜力,培育气候经济新增长点,拓展生态气候产品金融属性和社会资本参与路径。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两山”理念践行20年之际,省气象局生态遥感中心利用卫星遥感和气象观测等数据,深入研究分析了20年来全省植被生态参量时空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05—2024年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向好发展,83.8%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得到改善提升,近5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较2000-2004年增长5.7,涨幅达9%。水热资源的增多及其在时空上的协调匹配有利于全省植被生长,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对植被生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乌镇。张源 摄

全省植被生态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年来我省植被覆盖逐步增加,2024年植被覆盖度为66.9%,较2005年增加6.6个百分点。植被固碳释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24年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量为3392.4和2489.2克/平方米,分别较2005年提升241.9和177.6克/平方米。20年来我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持续改善,近5年全省VEQI均值为67.8,较2000-2004年均值增长了5.7,涨幅为9%。气象条件整体有利于我省植被生态改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植被生态质量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如,2022年我省遭遇极端高温干旱,造成当年VEQI较2021年下降4.4。

2000-2024年浙江省植被释放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变化趋势 图源:省气象局

2000-2024年浙江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趋势 图源:省气象局

全省八成以上区域VEQI持续增加。

我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VEQI)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致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西”的空间分布特征。植被生态质量“中等”的区域主要位于金衢盆地中部,“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浙南山地和浙东沿海丘陵及海岛。20年来年全省83.8%区域面积的VEQI呈改善趋势,其中显著改善的区域主要在浙中丘陵盆地区东部和浙东沿海丘陵海岛区中部。

浙江省不同年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空间分布 图源:省气象局

重要生态功能区VEQI改善显著。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的实施,我省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生态质量发生了显著改善。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2005年VEQI为63.5,2024年增长至74.1,涨幅达16.7%;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VEQI由2005年70.8增长至2024年80.3,涨幅为13.4%;大余村VEQI从2005年的69.3增长至2024年75.4,涨幅为8.8%;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VEQI由2005年的68.4增长至2024年73.9,涨幅为8.0%。

20年来浙江省植被生态质量空间变化趋势 图源:省气象局

专家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安全。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高发重发态势,增加了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风险,且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显著影响。建议加强气候变化对我省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增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及链式影响认识。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响应机制和协同应对能力,进一步加强气象与林草、应急等部门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

二是围绕共同富裕推动生态气候绿色资源价值转化。

我省生态环境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但社会公众普遍对生态气候资源知之不多,认识不足。建议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加强特色气候资源价值科普宣传,强化“气象+农业”“气象+文旅康养”’“气象+金融”融合发展等方面体系建设,激活多样化气候资源应用潜力,培育气候经济新增长点,拓展生态气候产品金融属性和社会资本参与路径。

三是强化生态气象监测预警和人影能力建设。

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站网,动态开展植被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气象影响评估;建立淳安千岛湖、百山祖国家公园等生态气象定位观测站,开展生态系统碳水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影响过程机理研究,提高我省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基础数据和气象科技服务支撑。加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建设,发挥人影作业“农业抗旱”“水库增水”“森林防火”“环境净化”等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