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为9月3日,取消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
02《办法》规定,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超5万元,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信息,标志着反洗钱监管迈向更精细化、风险为本的新阶段。
03此次《征求意见稿》在2025年新修订的《反洗钱法》背景下制定,核心目标是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确立了客户尽职调查的“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采取相应尽职调查措施,避免“一刀切”。
042022年,针对自然人客户单笔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的反洗钱监管规则曾引发社会争议,《办法》取消该登记要求,并非放松反洗钱监管,而是为了平衡风险管理与优化金融服务。
05业内分析认为,不要求一律登记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资金来源和用途,而是对高风险情形采取强化尽职调查措施,体现了监管部门平衡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的意图。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存取5万元要填写资金来源和用途,或将成为“过去式”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为9月3日。

截图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办法》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取消了2022年版监管规则中关于个人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硬性要求。此外,《办法》规定,在为客户提供现金汇款、实物贵金属买卖等一次性交易金额业务超过5万元的,金融机构仍需开展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留存客户有效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的复印件或者影印件。

《征求意见稿》第九条
这一调整标志着我国反洗钱监管正从“简单阈值”管理,迈向更精细化、更强调“风险为本”的新阶段。
此次《征求意见稿》是在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制定的,核心目标是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维护国家安全与金融秩序。文件开宗明义地确立了客户尽职调查的“风险为本”原则,要求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特征和交易活动的性质、风险状况,采取相应的尽职调查措施,避免“一刀切”或“风险与措施明显不匹配”。
早在2022年,针对自然人客户单笔存取5万元以上现金的反洗钱监管规则,曾引发广泛社会争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办法》规定,取消5万元现金资金来源或用途的登记,并不意味着反洗钱监管的放松。有业内分析认为,不要求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一律了解资金来源和用途,而是规定金融机构对洗钱风险较高的情形采取强化的尽职调查措施,是为了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保障公众正常的金融服务,体现了监管部门进一步平衡好洗钱风险管理与优化金融服务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