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上,一群被称为“神话之鸟”的珍稀海鸟——中华凤头燕鸥正划破长空,洁白的羽翼之下,是浙江韭山列岛上日复一日的守望,也是小说中少年江小鹏推开成长之门的一场夏日奇遇。
近日,青年作家陈伟军的新作《神鸟的岛屿》由浙江教育出版社重磅推出。这部以中华凤头燕鸥保护真实事迹为蓝本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该社打造的年度重点作品。
8月1日,陈伟军带着这本新书《神鸟的岛屿》启程了特殊的“回家之旅”。此前,为了写好这本书,陈伟军曾在一年内5次登岛;如今,《神鸟的岛屿》顺利出版了,“我要带着这本书回到这片青年志愿者们挥洒青春汗水的岛屿,让飞舞的‘神话之鸟’也能看到这本作品。尽管又一次经历了单程7次呕吐的难受,但是内心却是满足的、幸福的。”
儿童文学书写宏大的主题,是一项不小的挑战。陈伟军借助少年的视角,以小切片透视时代大主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周俊对《神鸟的岛屿》给出了高度评价:“作品以儿童文学温暖的笔触凸显挺拔峻峭的立意,紧扣生态保护与青少年成长两大时代热点,将宏大的时代命题折射为少年儿童眼中可亲可感的成长篇章。”
《神鸟的岛屿》陈伟军 浙江教育出版社
“稚”笔力千钧,以儿童视角讲述大时代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恰逢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于9月在浙江杭州启幕,《神鸟的岛屿》的诞生可谓适逢其时。陈伟军以儿童文学特有的清澈目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转化为一场少年与神鸟的奇妙相遇。
尽管创作基于如此宏大的时代背景,作品本身却没有一丝沉闷说教。《神鸟的岛屿》讲述了12岁少年江小鹏暑期探访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哥哥,并参与护鸟志愿保护工作的故事。他结识了喜爱绘画的少女林芊芊、渔乡少年阿海等不同背景的少年,从对护鸟工作的懵懂好奇,到深入了解燕鸥习性、理解保护自然的意义,更在文化碰撞与彼此接纳中实现成长蜕变。
小说以少年江小鹏的视角穿针引线——从初登海岛的青涩稚嫩,到跟随哥哥脚步的笨拙尝试,最终参与护鸟志愿保护工作的历练成长,少年们用纯真的爱心、责任与担当为中华凤头燕鸥遮阳避雨时,生态保护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一位读者可感可触的成长轨迹。
《神鸟的岛屿》一书的责任编辑王方家认为,小说中的“神话之鸟”有着更深层的内涵:“当那群孩子见证了护鸟团队用青春热血创造了中华凤头燕鸥从濒临灭绝到重回天空的奇迹,更在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理想种子——那些在空中自由振翅的‘神话之鸟’,既是自然馈赠的生命图腾,也成为少年们理解责任、拥抱世界的成长隐喻,让守护自然的信念如羽翼般舒展翱翔。”
《神鸟的岛屿》一书原型人物丁鹏、作者陈伟军和责任编辑王方家
文学,是浇灌人生沃野的清润甘霖,阅读,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石。生态环境保护如此宏大的命题,能契合当下少年儿童的心灵吗?
在陈伟军看来,当代的少年儿童一出生就置身于互联网浪潮之中,获取知识更加便捷,眼界更加宽广,他们渴望着题材更广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亦可以描摹历史新变,关注国之大者,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让童年生命也参与到磅礴的时代和重大主题的思索之中,展现生命的尊严和力量。
正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对本书的评价:“《神鸟的岛屿》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将生态保护主题与少年成长双线交织。人物塑造鲜活立体,情节设计扣人心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能引领儿童认知自然、感悟生命。”《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盛赞:“该书以浙江韭山列岛为背景,既展现海岛自然人文风貌,又刻画护鸟人的坚守,是融合地方元素、生态保护与成长主题的优秀作品。中华凤头燕鸥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翱翔天际,生动象征了少年的精神蜕变和生态文明事业的希望所在。”
取材于真实,描摹人与自然和谐画面
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陈伟军一年之内五次登岛,对一线护鸟志愿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亲历过数次“五脏六腑似乎都被搅动”的剧烈晕船,也见证了燕鸥群如白色风暴般盘旋岛屿的壮美景象。
“在上岛前,我就搜集、查阅过很多资料,发现很多媒体的报道总习惯用‘最诗意的工作’来形容海岛护鸟的生活。的确,它满足了很多人内心的遐想:每天可以看海、听涛、观鸟,还有想想就觉得浪漫的海上日出、蓝调时刻、银河星轨……这些如梦似幻的情景赋予了人们无限的憧憬与幻想。”陈伟军说。
然而第一次登岛就让这个热爱写作的“文弱书生”感到了现实与幻想的强烈反差,岛上护鸟的艰辛远远超出他的想象。“那些守岛人长年累月待在这座小小的岛上,可以想象他们的寂寞与无聊。他们坚守着这份职责与担当,若是心中没有爱与热情,是断不能长久坚持的。也正是有他们的付出,才有了‘神话之鸟’销声匿迹六十多年后的重新回归。由此看来,他们是伟大的英雄。”陈伟军感慨道。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伟军透露,小说中江小鹏的哥哥江大鹏这一角色的真实原型是象山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负责人丁鹏,正是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守护者之一。他扎根荒岛十余年,在海岛的风雨与孤寂中,从一个“门外汉”成为神话之鸟最信赖的好朋友。从第一年招引试验的六个月驻守荒岛,到如今创造了累计孵化179只、占全球繁殖总量80%以上的奇迹——这对全球仅200多只的极危物种来说,显然是令人欣喜振奋的好事了。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回归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奇迹。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一度消失了六十余年,被多数鸟类专家认为可能已经灭绝,后来被重新发现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保护等级。
陈伟军带着新书《神鸟的岛屿》来到韭山列岛
陈伟军被丁鹏等志愿者的坚守所触动,也将他们眼眸里的光亮和热爱流淌于笔尖。当亲历的细节沉淀为文本的肌理,这种源于泥土与海浪、虚实结合的创作,让文字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他将中华凤头燕鸥从濒危到新生的传奇、生态保护等专业知识巧妙地编织进叙事:如何通过放置假鸟模型吸引真鸟落户实现“人工招引”,如何通过声音回放引导燕鸥识别安全栖息地,自然保护的长远意义是什么……这些“硬核”科普在少年们的冒险与成长主线中自然流淌,文学性与科普性交织的情节让儿童在阅读间播种下生态保护的理想种子,让守护自然的信念如“神话之鸟”的羽翼般舒展翱翔。
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员、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和保护项目负责人范忠勇在读完《神鸟的岛屿》后评价:“这部文学作品从少年视角讲述守护“神话之鸟”的故事,笔触凝练、情节起伏、叙事浪漫,能引发我们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和敬畏,诚荐给热爱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读者。”
不囿于方寸,讲述“多维度”的成长范式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主题必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重解读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神鸟的岛屿》绝对是一部具有多重内涵的佳作。
作品中,三位背景迥异的少年——城市少年江小鹏、热爱绘画的少女林芊芊、海岛少年阿海,在海岛上碰撞出三条交织又独立的成长轨迹。江小鹏的成长是认知的拓维,他从甘肃来到南方的海岛,经历了南北风光、地域风情的变换,对哥哥的选择从起初的怀疑到理解坚守的重量,少年的知识在好奇中拓展,责任感在一次次历险中萌发。
林芊芊则是三代人传承接力的缩影。她的外公朱同是一位来自台湾的资深鸟类学家,毕生致力于鸟类研究与保护,尤其对“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魂牵梦萦, 即使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许多往事变得模糊,但关于“神话之鸟”的记忆碎片却异常清晰。林芊芊的画笔承载着三代人责任的传承,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关注、守护中华瑰宝的无声宣言。
海岛少年阿海和妹妹春草是渔民的后代,他们的父亲叶伯伯在其他原住民迁居他处时却选择了留在小岛上,成为巡岛员。而这一双儿女继承了世代相传的海洋经验,当他们与江小鹏、林芊芊相遇,乡土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碰撞融合,汇聚成守护家园的新路径。
少年们的故事线彼此交织,“神话之鸟”更是贯穿始终的意象,中华凤头燕鸥从濒临灭绝到重翔天际的奇迹,暗合少年们突破自我、成长蜕变的轨迹。当鸟群掠过少年们的头顶,那舒展的羽翼不仅是物种复苏、生态向好的宣言,更是少年在更广阔的生命世界里破茧成蝶、翱翔天际的具象呈现。
“孩子的世界不应该只有课本和试卷,大自然里的生命教育更是不可缺失的一课。新时代的少年应当走出书斋、走进自然,在更广阔的生命世界里乐观、健康地成长。”陈伟军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故事脉络之中,海岛的原始环境给予了孩子们自由探索成长的广袤舞台,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孕育的坚韧,在体悟中获得生命的活力,彰显了当代少年的时代气象。如果这是一条明线,那么处于暗线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议题也同样值得深思,因此,《神鸟的岛屿》不仅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对于家长、老师来说,这也是一本具有启发性的好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