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日,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已经确认135名因新疆乌孙古道山洪被困的客户脱离险境。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积极协调27小时内出动7架次直升机,紧急转移32名被困人员。在此过去的4天里,一场与风险和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正在真实发生。
救援直升机降落在黑英山游客中心
山洪猛如虎
27小时抢救天堂湖营地32名被困客户
“乌苏古道的徒步路线被突发山洪冲毁,旅行团被困!”7月31日11时52分,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接到一通来自新疆旅游团领队的求救电话。
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立即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快速启动客户排查工作,与旅行社核对客户投保名单,最终确认135名客户身处乌孙古道内。理赔团队第一时间安排联系客户,逐个确认被困情况:靠近乌孙古道入口大部分的客户已经在政府救援的帮助下,脱离被困险境,但仍然有32名客户身处于前后被山洪阻断的天堂湖营地,正在焦急等待救援。
平安产险浙江分公司协调各方资源,在3小时内快速调集了一架直升机。从8月2日到8月3日,历时27小时生死速度,共派出7架次的直升机救援,完成32名客户安全撤离。
被困徒步者登上救援直升机
户外出游正夯
“保险+救援”重构生命线
时值8月暑期旅游旺季,全国各地也迎来新一轮旅游热潮。在现代社会当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常态,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其中,徒步、登山等户外出游成为时下旅游新趋势,高端化和精细化的旅游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5年暑期国内旅游人数有望突破25亿人次。然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指出,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趋势,这为安全出行带来新挑战。
旅途当中如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我们的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再看这次新疆乌孙古道山洪灾害被困事件,135名客户虽事前已经增添了一份保险保障,但如果没有灾害发生后的急速救援服务,保险也只是在“事后赔”的环节发挥作用,游客当下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这正反映出,“保险+救援”保障机制直击现有旅游市场中的隐形痛点,为旅行安全筑起“双盾牌”。
出游安全如何保障?
全周期风险减量是个人必修课
像新疆乌孙古道山洪这类事件,不再是电视剧情节,而是每个普通人目之所及的真实案例,旅途安全问题不应该存在侥幸。
在今年5月,一名中年男性游客自驾前往四川四姑娘山。在第一天抵达后便出现了身体不适,但仍然不顾高原禁忌洗了热水澡。当地医生建议他应该及时降低海拔下撤,但他不顾劝阻仍然停留,第二天症状加重。第三天早上,他已经被送往就近的四姑娘山卫生院抢救。最后,这名游客抢救无效后去世。事后,根据顺风车司机回忆,前往四姑娘卫生院时这位游客已经出现了高原肺水肿症状。
高反本身不致命,甚至许多游客在高原游玩时都有高反的经历。如果可以及时获取专业的医疗建议,并在专业医疗指导下提前服用药物、携带便携氧气,或在初期就联系医疗团队果断下撤,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这也正说明,事前科学预防、事中及时救助,是出游安全进行风险有效减量的“利器”。
“平安行·出行安全守护计划”是市场上首款提供“第一现场”救援服务保障的境内旅游出行产品。创新“防、救、赔、用”模式,将“事后赔付”主动转向“风险管理”,打破原有传统保险“事后赔”的界限,延伸“保险+救援”服务链条,嵌入保险的核心价值。事前,可以提供目的地天气预警,从源头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事中,15分钟启动救援机制,提供海陆空黄金72小时立体式救援。同时,提供线上问诊、送药上门等服务;事后,提供医疗运送、异地就医陪诊、费用垫付等多重服务。
急速救援已经成为平安保险差异化服务中具有强竞争力的一面,这一点在平安创新推出的“平安行”“平安24”两款出行保障产品中均有体现。如果说,“平安行”承担起境内“防、救、赔、用”四大功能为核心的全周期守护职能,那么“平安24”则专门负责境外范围内的意外、疾病、医疗、财产等风险保障,包括提供医疗转运或送返的急速救援服务。
从“事后赔付”到“全程守护”,平安正在重构保险保障服务体系。保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但过程中的服务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趋势。“保险+救援”的风险减量模式作为平安的尖刀服务名片,将为保险业提供可借鉴的创新范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