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来风丨村务公开既要晒出来,更要看得懂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路易 陈杰2025-08-07 02:59全网传播量10万
00:00
00:00
01村务公开已规范化制度化,浙江20多年来探索出基层民主治理模式,如后陈经验,需传承弘扬并提升实效。
02个别村庄村务公开存在形式主义,如字小难辨、流水账式公开、资料厚门槛高,公开成效打折扣,需警惕无效公开。
03真正公开应真心为民、经得起监督、赢得百姓点赞,多村庄村道工程、绿化树苗等支出公开清晰,证明百姓利益为上且用熟知言语思维,公开与监督才能落实。
04基层组织可保留规范账目同时,增加“通俗版”形象化说明,降低百姓“看得懂”成本,虽增加工作量但利大于弊。
05公开需避免“模糊性”“两面性”思维,明确负面清单,开放原始文件查询,专业内容同步出台“通俗版”说明,加大科技赋能追踪资金流向,让权力运行监督网络更厚实严密。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图源:新华社

随着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村务公开早已规范化制度化。大多地方都能自觉主动、按照规范有效开展村务公开。20多年来,浙江还在实践中探索出诸如后陈经验等基层民主治理模式。好的经验、做法,要继续传承弘扬下去,同时与时俱进提升村务公开的实效。

近日,笔者在基层走访时,注意到个别村庄村务公开栏贴满A4纸,字小得难以辨认;有的将一年中所有工作做成“流水账”上墙,涉及大额资金时用“其他支出xx笔合计xx万元”一言蔽之;有的将材料做成厚厚的书本式档案,好像很规范实则提高了百姓阅读理解的门槛。像这样公开的方式,貌似规范,实则成效要打个折扣。基层要让村务公开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必须在公开透明和通俗易懂两个层面同时发力。

要警惕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无效公开,避免其成为不敢、不愿全面真实公开的遮羞布。真正的公开是什么?出发点乃真心为民,实施中经得起监督,效果上能赢得百姓点赞。笔者在更多村庄看到,公开栏里,村道工程的支出,水泥和砂石数量及多少钱,人工数量及多少钱,多少时间修好等等一目了然;另一村绿化用树苗,从产地到每棵价格再到人工费用,清清楚楚地张榜公布。这再一次充分证明,唯百姓利益为上且采用百姓熟知的言语和思维,公开与监督才能落到实处。为此笔者设想,基层组织可否在保留规范账目的同时,再大胆创新,增加一个“通俗版”的形象化说明,以降低百姓“看得懂”的成本——当然这可能要增加工作量,但从“为民实效”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让人看得清、看得懂,是公开的目的。这就要避免“模糊性”“两面性”思维,整理出具体负面清单,明确规定不得过度使用“其他支出”“临时费用”等概括性条目;尽可能地开放原始书面文件的查询功能,涉及专业内容的,应由上级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同步出台“通俗版”说明文本。同时加大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手段,追踪每笔资金的流向。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但前提是阳光要照得见、照得透,从而让人“看得清”“看得懂”。只有以心换心,切切实实从百姓利益出发,认真把握“公开”和“明白”的严肃性,用百姓听得清、看得懂的方式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而不可那样做”“钱源自何处、流到哪里”等问题,才能使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网络,更加厚实和严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一线来风:体现工作不如做好工作
一线来风:大学生为何“卷”实习
一线来风:动辄要求基层“代写”,此风当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