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政已阅丨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体育课?原因值得深思

    潮新闻 记者 万笑影 2025-08-01 12:32全网传播量1.7万
    00:00
    00:0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没有孩子不喜欢体育,但有孩子不喜欢体育课。”

    在7月31日省政协召开的民生协商会上,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的一句话,引发现场热议。

    省政协调研组结合前期调研分析,认为原因多样,其中之一是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常被挤占或流于形式,学生技能掌握率较低。

    “学生即便在体育测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也不代表他能从中体会到运动原本的快乐和魅力。”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建议,要考虑如何少一些“强迫”,多一些“热爱”。

    ……

    这些关于体育教育的热烈讨论,也是协商会的意义所在。

    紧扣“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这一主题,本次协商会还请来了与议题紧密相关的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士、大中小学书记校长、奥运冠军等也被邀请参会。

    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心健康、体魄强壮等。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国家层面已出台不少专门意见。

    2020年,中办、国办专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也是这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但近年来,学生因体力不支在体测时晕倒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等,也引发社会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注。

    本次协商会召开之前,省政协调研组专门赴杭州、舟山、绍兴、宁波、湖州等地调研。走访中发现,随着《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和配套举措的出台,我省各地积极推进不断创新,在开齐开足体育课、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参与度、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虽然,体育教育已在逐步改善。但理念转变难、机制融合难、要素保障难等瓶颈仍在。这也是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的原因。

    开设体育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体育的力量,塑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这些,正是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素养。”2024年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静水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季博文,在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学生喜欢体育,往往源于可以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快乐,也可能被体育蕴含的团队协作、拼搏精神所吸引。

    然而,体育课往往陷入“标准化教学”的困境:内容多围绕队列训练、体能测试等固定模块展开,而不达标后的反复补考,也会让体能较弱的学生将体育课与“焦虑”“恐惧”挂钩。

    对此,季博文建议,应该探索构建覆盖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贯穿全年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系,推动班级、年级、校际、区域乃至全国性赛事有序衔接,实现“人人可参与”,增强体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体育不仅在操场,更应融入孩子们课间自由的跳跃、放学后的自在奔跑、家人间的共享运动时光。”张军林介绍,学军小学率先推出课间15分钟改革一年来,课间安全事故不增反减、学生感冒请假人次减少三分之二。

    在浙江,这样有益的尝试正在不断增加。

    在杭州第二中学滨江校区,每年举行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全体师生沿江跑活动,既丰富了体育活动,又厚植了家国情怀。

    义乌市推行的普惠式校园足球竞赛模式,通过校级、联盟级、市级三级联赛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战机会。

    体育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课堂,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协同发力。

    作为实现县级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合一全覆盖的设区市,绍兴推广实施体校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和中小学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制度。

    湖州市南浔区则通过大力引进基金会、社会团体、民间传统体育等社会力量,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服务。如依托公益基金,区内16所学校成功引进曲棍球、旱地冰球等53个团体对抗项目。

    “不过,社会力量赋能体教融合还存在系统规划不到位、师资不足、课程可选择性不足等问题。”南浔区政协主席徐娟充分调研后建议,完善学校体育项目布局,规范体育社会组织进校园准入标准等。

    既要点上破题,也要面上结果。

    与会委员、专家针对问题积极探讨解决之策。

    比如,老师是体育课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省政协委员、共青团省委书记周苏红建议,建立覆盖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兼职教练员的分类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技能教学、科学训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找回体育课的快乐,爱上体育运动,才能真正赋能成长无限力量。

    正如施一公在协商会现场所说:“我高中时期开始中长跑的业余爱好,在清华读书期间是学校田径队成员,如今58岁依然坚持跑步。虽然没有运动天赋,却深受运动之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失信名单人数首次下降,原因是这个
    浙江7人,获这个领域国家最高荣誉
    时隔10年,浙江修订旅游条例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