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明的精神脉络中,孔子的思想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深邃的智慧光芒。“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一经典表述,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洞悉孔子艺术观的大门。从这一理念出发,深入剖析孔子对艺术的认知、艺术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以及这种艺术观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回溯传统文化的源头,更能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
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观的基石
道,艺术追求的终极指向。“道”在孔子的哲学体系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一种形而上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存在。它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类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准则。对于艺术而言,“道”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创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雕琢和技巧的展示上,而应承载着对“道”的体悟与传达。例如,在音乐创作中,孔子认为理想的音乐应当符合“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境界,通过和谐的旋律与节奏,展现出宇宙万物的和谐秩序,从而引导人们领悟“道”的真谛。
德与仁,艺术的道德内核。“德”是个人内在品德修养的体现,是对“道”的具体践行。“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与善良。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德”与“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蕴含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以诗歌创作为例,孔子主张诗歌要“思无邪”,即诗歌的内容应当纯正、无邪念,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艺术家自身也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在作品中传达出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游于艺,艺术的实践与态度。“游于艺”中的“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多种技艺,其中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占据重要地位。“游”并非是毫无目的的随意玩耍,而是一种在遵循“道”、秉持“德”与“仁”的前提下,对艺术进行自由而又适度的探索与实践。这种态度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时,既不能过于功利地追求技艺的炫耀,也不能沉迷于艺术的形式而忘却了其内在的道德使命。例如,在绘画创作中,画家应以一种自然、从容的心态去描绘世间万物,通过笔墨传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道德的坚守。
二、“寓教于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艺术作为仁义之道的传播载体。孔子认为,艺术是弘扬仁义之道的重要方式,即“寓教于乐”。艺术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使道德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与枯燥的说教相比,艺术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等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例如,古代的乐舞表演,常常以歌颂先王的功德、宣扬仁义道德为主题,观众在欣赏乐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道德的熏陶。
对“士”投身艺术创作的审慎态度。孔子并不提倡所有的“士”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他看来,“士”作为社会的栋梁,肩负着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艺术创作虽然重要,但如果“士”过度沉迷其中,就可能会“玩物丧志”,偏离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士”在学习和掌握“艺”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将艺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用来更好地践行仁义之道。
三、“兴”“观”“群”“怨”,实用美学的深化
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艺术品的作用包括“兴”“观”“群”“怨”。
“兴”,激发情感与道德觉醒。“兴”指的是艺术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人们产生共鸣,并进而引发道德上的觉醒。一首好的诗歌、一幅动人的画作,都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丑恶现象的批判。例如,屈原的《离骚》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洁的志向,激发了无数后人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追求。
“观”,洞察社会与人生百态。“观”是指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观察社会的风貌、政治的兴衰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艺术作品往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将社会的种种现象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被后人称为“诗史”。通过欣赏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洞察人生的百态。
“群”,促进人际和谐与社会凝聚。“群”强调艺术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艺术活动常常是群体性的,如音乐演奏会、戏剧演出等,人们在共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能够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爱、相互支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怨”,表达不满与社会批判。“怨”是指艺术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艺术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不合理现象,促使人们反思和改进。例如,一些讽刺小说、漫画等艺术形式,以幽默、夸张的手法对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这种批判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请横屏欣赏:
(唐)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51X531cm 绢本绘画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四、历史映照,绘画艺术中的体现与影响
在山水文人画产生之前,许多人物画忠实地履行了儒家的鉴戒贤愚的艺术功能。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便是典型代表。他应诏创作的《凌烟阁功臣图》,通过描绘功臣们的形象和事迹,宣扬了他们的功绩和品德,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历代帝王图》则通过对历代帝王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治国理念和行为得失,起到了鉴戒的作用。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儒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融入到绘画创作中,成为了传播仁义之道的重要工具。
山水文人画产生以后,孔子对绘画艺术“游”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绘画技术的进步。由于过于强调艺术的传道功能,画家们在创作时往往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而忽视了绘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种倾向导致山水画逐渐走向程式化,画家们遵循固定的构图模式和笔墨技法,缺乏对自然山水的真实观察和感受。例如,在一些文人山水画中,画家们习惯于使用特定的笔墨符号来表现山水,画面缺乏生机和变化。这种程式化的创作方式,险些使山水画走向末流。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局部)
五、孔子艺术观的当代启示
坚守艺术的精神内涵。在当代社会,艺术形式日益多样化,艺术市场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创新形式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艺术的精神内涵。孔子的艺术观提醒我们,艺术应当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艺术家们应深入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为社会提供精神滋养。
促进艺术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孔子“寓教于乐”的理念,为当代艺术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可以将艺术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展艺术鉴赏课程,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展览和演出,传播正能量,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推动艺术创新与技术发展。尽管孔子的艺术观强调艺术的道德功能,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艺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艺术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技术的进步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应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艺术家勇于创新,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效果。
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思想以及“兴”“观”“群”“怨”的艺术理论,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艺术观体系。这一艺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推动了艺术与道德、社会的紧密结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的发展。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以批判性继承的态度,汲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局限性,让孔子的艺术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当代艺术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厉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