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55年,毛泽东同志对我省平湖新仓供销社同农业生产合作社订立结合合同的“新仓经验”批示。此后,“新仓经验”持续迭代,始终走在农业发展潮流前列。
2025年,正值“新仓经验”批示70周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新农人返乡创业浪潮涌动。他们以新知识、新技术为传统农业注入活力。为此,浙报集团嘉兴分社(红船分社、长三角分社)联合新仓镇推出《新仓薪火人》系列报道,讲述新农人创业故事,呈现新仓镇乡村振兴成就,彰显“新仓经验”的时代价值。
我是潘峰,平湖市新仓镇90后新农人,乡亲们爱叫我“潘飞手”。8年前我放下国企职员的身份回乡种地时,没想过会靠无人机“飞”出智慧农业的新路。
潘峰 供图
六月中旬至七月初是水稻播种季。凌晨4点的新仓镇稻田还泡在墨色里。我和搭档已经蹲在田埂边忙活。种子箱“咕噜”吞着稻种,无人机机翼在晨光里泛着冷白,我手指在操作屏上一划,“铁鸟”便“嗡”地腾空,300斤水稻种子沿着轨迹准确无误播撒在稻田里。3小时后,500亩地的植保活儿收工。这要是搁以前,3个壮士顶着40℃太阳拎桶播种,干到天黑连干7天也未必能完。
这样的效率,放在我刚回乡的2017年,是想都不敢想的。那年我辞职接手家里1500亩地,才算真懂了“农忙如打仗”的分量。那会儿正赶上水稻撒药,父亲带着雇工们背着药箱在泥里挪,一个人一天顶多打20亩,工钱却涨到 25 块钱一包肥。更揪心的是,田里干活的都是60多岁的老人。我不禁思考:等他们干不动了,这田谁来管?也是那会儿,听说无人机能打药,我咬咬牙,花6.5万块买下了全镇第一台农用无人机。
潘峰 供图
新伙计刚落地就给我下马威。首飞那天,机器就“哐哐”撞了三次田埂,我连夜扛去上海修。路上忽然明白:想让机器服侍人,自己先得“懂田又懂机”。那阵子,我和无人机成了“连体婴”。农忙时四点摸黑出门,配药、调试、起飞……干到上午十一点太阳刺得睁不开眼,下午两点又顶着烈日上场,直忙到天黑辨不清稻穗才收工。谁能想到,前阵子还在办公室写报表的人,如今满脚泥地琢磨“飞机怎么绕开电线杆”。
我在自家田里试了一年,证明无人机打药的效果和人工比更优,希望将无人机植保技术向更多农户推广。可让乡亲们信这套,难。就拿施肥来说,孙小飞的老丈人问我为啥两斤水泼一亩地?人工得三四十斤,这不是糊弄庄稼吗?直到他溜达到我家田埂,手指捻着稻穗比了又比,发现用无人机“飞”出来的庄稼,不仅产量更高,品质也更为上乘。他回去后,立马就催女婿学无人机操作,还决定将自家的地也托付给了科技的力量。
质疑声慢慢变成了敲门声。越来越多的农户找到我,希望我帮他们用无人机代飞作业。无人机的作用也从一开始的打药向播种、防治病虫害等功能延伸。在新仓镇的田野上,无人机的身影愈发频繁地穿梭其中。2021年,我一口气添了20台无人机,从单打独斗变成“飞手军团”。我们还在平湖设了首个大疆授权培训点,三年里教出500多个飞手,其中有65周岁的种粮大户,也有暑假来学技术的高中学生。每个学员考证后,我们的教员还会登门培训,年轻学员田头教一天,年长的学员跟三天,直到他们熟练设置航线、操控一键返航。他们学成后,不光能管自家田,我们接到的订单忙不过来,就派给他们,一亩地能赚7块钱,相当于给农户添了份“空中副业”。
如今,我的“铁伙计”们全年连轴转:12月到次年5月跟小麦打交道,播种、防病虫害;6月到9月围着水稻转,撒肥、打药;10月给机器做保养,等着下一轮农忙。它们能干的活儿也越来越多:T70一天能播500亩稻种,T100能扛250斤草莓飞行,M3M无人机飞一圈,电脑上就清清楚楚标着哪块田缺肥、哪块田生了虫。去年,我们的飞防服务覆盖了平湖三分之一的麦田,上海金山、嘉兴南湖的农户也打老远找过来。
有人问我,从白领到田间地头,亏吗?我总想起村民们摸稻穗的样子。土地最实在,你往里面种创新的种子,它就给你结时代的果。今年夏天,我打算再添几台调运无人机。说不定过阵子,新仓镇的草莓、花卉,就乘着我的“空中快递”,飞向更远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