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好看#24岁姐姐应该养6岁弟弟吗?《我的姐姐》引发热议的背后

天目新闻 记者 裘晟佳2021-04-07 14:09全网传播量4.1万
00:00
00:00

6天,破5亿的票房,超11万观众打出豆瓣7.2分,《我的姐姐》成为4月首部引发热议的国产电影。截至天目新闻记者发稿时,该影片的预测总票房为9.18亿元。

p2634973388.jpg

《我的姐姐》直面“二胎时代”下,女性成长遭遇个人与亲情抉择难题的困境,写实的表达与真挚的情感描绘,引发不少观众的共鸣。但与此同时,影片开放式的结尾也遭到部分观众质疑,“怒打一星”。

票房“能打”,争议“难消”,《我的姐姐》究竟是否值得一看?其实在大家跳出影片剧情,围绕现实展开讨论的那一刻便有了答案。

不是每个人来这世间走一遭都能成为姐姐,或是能有个一母同胞的姐姐。但《我的姐姐》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每个姐姐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她们的选择应该被尊重,她们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24岁的姐姐,

应该扶养6岁的弟弟吗?

《我的姐姐》由殷若昕执导,游晓颖编剧,张子枫领衔主演,肖央特别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

影片讲述了父母车祸身亡的安然,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扶养亲弟弟的问题上,展开的一段亲情故事。

安然24岁,护理专业毕业两年,工作两年,一心想与交往5年的男友考研去北京生活。而与她此前并无来往的弟弟,年仅6岁。

影片有多火?火到相关普法新闻都上了热搜,“根据法律规定,按照监护顺序,扶养弟弟是法定义务。姐姐在个人选择和法定义务之间,应该首先尽法定义务。”

但我们的人生,不只有法律条文。影片主创以2016年全面实施的二孩政策为背景,结合调查了解到的真人真事创作了《我的姐姐》,首次以电影的形式直面二胎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

影片的导演、编剧都是女性,自然也发挥了女性视角的创作优势,真实、细腻地将主人公的原生家庭之殇、姐弟之间的情感以及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纠葛展现出来。

《我的姐姐》前半部分的表现可圈可点,无论剧情的铺排,还是角色的设置,都让“面对年幼的弟弟,姐姐该如何抉择?”的悬念,变得抓人且揪心。

备战考研、见男朋友的父母、一起去北京生活,大学就逃离了原生家庭的安然,原本的生活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mmexportd563090dcc66ff7369b9b102aab094b3.gif

但当父母遭遇车祸双双身亡后,她不得不面对该继续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是担负起扶养弟弟的重任的艰难抉择。

mmexportb3b78b85c9a60dc1a7eaa845b0c80bf9.gif

一边是差点大打出手的亲戚、分手了的男友和糟心的工作,一边是刚见面就朝自己脸上“吐口水”的“小霸王”弟弟,命运和安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令她措手不及,渐渐崩溃。

mmexportdf17d625fade4162080de0055a5cf000.gif

有的观众质疑,影片有太多的“刚巧”,觉得安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例。但看完电影,你会发现“安然”就在你我身边。

影片非常用心地设置了朱媛媛饰演的安然姑妈一角,一家两代人“同为姐姐”,姑妈为了弟弟(安然的父亲)“一辈子都在自我牺牲”。

姑妈18岁时考上了西大俄语系,却因为弟弟考上了中专不得不放弃学业;当姑妈想去俄罗斯做生意了,又不得不“临危受命”回家帮弟弟带孩子(安然从小寄养在姑妈家);如果不是因为瘫痪在床的丈夫,姑妈甚至已经打算收养安然的弟弟……

mmexport9989dea336546ea0bc0b20e021aedd2e.gif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就是,一直都是。”姑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安然的人生。然而时代一直在进步,女性的牺牲不是理所当然的。

mmexport7305ba50a3bb921dde8f8502fc50f2fb.gif

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安然与姑妈交心相谈的段落。单单把西瓜最甜的部分留给安然这一个小细节,便足以说明姑妈早已把“自我牺牲”印刻入骨髓。

但那没了底座的俄罗斯套娃、几十年后依然念念不忘的几句俄语,都昭示着姑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不甘。

“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的。”曾经极力反对安然放弃扶养弟弟的姑妈,最终冲破情感与伦理的束缚,给予安然最大的疼惜与理解。

“姐姐”在成为姐姐之前,首先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就像安然在医院里竭力阻止的孕妇,在想要冒着生命危险生一个男孩、成为第三个孩子的母亲之前,她更应该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命。

mmexportadd9f52411ef26c505b8a383fd7226bb.gif

观众在年轻的安然身上,可以看到其独立、倔强、拧巴但又柔软的一面,纵使命运、生活百般施压,她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为谁而活。

“姐姐是独立长大的,有强势的自我认知和世界观,她不会做出完全牺牲未来的事,所以她会前往北京考研追求理想。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一直很心疼姐姐,但又有一种‘不得不’的感受在里面。” 导演殷若昕表示。

她和原生家庭“和解”,

观众为何“不满意”?

正如观众所见,《我的姐姐》抛出现实问题,且掷地有声。那它是不是就没有缺点了呢?恰恰相反,豆瓣7.2是个挺客观的分数,《我的姐姐》的确有着明显的短板。

在故事的完整性上,《我的姐姐》的前后两部分有着明显的“割裂感”,导致评分高开低走。

影片最戏剧性的设置,并不是姐弟俩的年龄差距,而是两人在父母双亡前并无半点感情基础。

于是,虽是至亲但又是陌生人的设定,姐弟从互相看不顺眼,到互相理解依靠,再到面临最终分离抉择的整个过程,连同故事的结局,都成了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反之,如果扶养弟弟成为必然,则整个故事都无法立住脚跟。

139.gif

既然主人公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伦理道德从来就不是能够束缚新一代“姐姐”的“枷锁”,于是主创便设计了两个关键要素,让姐姐在故事后期产生动摇。

一是姐弟俩朝夕相处,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姐弟俩难以割舍。

影片中的确铺设了不少细节,以展现姐弟恋关系从充满敌意到互相理解、体谅的点滴过程。

比如弟弟朝姐姐“吐口水”,后来姐姐像弟弟一样朝男朋友“吐口水”,以表示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又比如,影片的最后,弟弟主动向想要领养他的家庭“示好”,当着所有人的面“不要自己的姐姐”。

影片中类似扎心的细节还有很多,不少观众“哭完全程”,好像恨不得走出电影院就“领养一个弟弟来疼。”

但感动过后观众一细想问题就来了,现实生活中,一个生活都不能自理还会朝你“吐口水”的弟弟,真的能做出在你生病时照顾你,为了不阻碍你实现人生梦想而选择“自我牺牲”的懂事又感人的举动吗?

mmexport40f74872ca913afa7b0ac3a7d00f1bb6.gif

另一个不太能让观众理解的设定,就是安然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安然与弟弟“和解”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姐弟俩本都是无辜之人。正如影片的原名——《踢皮球》,弟弟喜欢踢足球是一层意思;而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成长的姐弟俩,在不同的时候都迫不得已成了“皮球”,被大人们“踢来踢去”,同样命运漂泊。

001LTF2wly1gpb87qd4apg60go0971l102.gif

但相对而言,安然与原生家庭的“和解”,则缺乏说服力。

安然的父母,全片基本就是活在她回忆里的“恶人”。为了生儿子,父亲逼迫安然假扮瘸子,在被外人识破后,父亲便对她大打出手。安然大学想去外地学临床医学,父母却全然不顾她的感受,瞒着她把志愿改成了护理专业,导致她毕业后的护士工作做得特别不开心。

原生家庭给安然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就连在梦境里,她都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

但却是在这样的情节铺设下,最终安然在父母的墓前,表达了对他们的思念之情。观众可以理解弟弟的出现,弥补了她在家庭情感方面的缺失,但这突如其来的“和解”,则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与刻意。难道只有“和解”,才能实现“爱与和平”吗?

mmexportba43ae9d5d71fe8454f845646911ed8d.gif

故事后半段的“割裂感”,在故事结局处进一步放大。在这个开放式结局中,安然因为不能接受“这辈子不与弟弟见面”的约定,“戏剧性”地带着弟弟离开了想要收养他的那户人家。

要知道,在观众已知的具备可行性的方案中,如果安然选择追求自己的生活,那么让这户家庭领养弟弟才是当下最佳的方案。

也正因如此,不少观众认为姐姐的举动,会导致她最终走上姑妈的老路。尽管这一次她的选择,是出于血浓于水的亲情而非外界强迫。

mmexport34bd5679f664063cb23fe0720aff1129.gif

影片的主创们自然也了解观众们关于结局的质疑,导演殷若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影是在呈现生活本来的样子,“这个女孩(姐姐)她有具体的困境,她作为一名女性,有她具体的伤痛和她对未来的选择,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女孩的故事来撬动大家看到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她是一个强者她会如何去选择,这份选择如果是她自己的我们都会支持,我们要表达的是挺宽广的一种态度。”

《我的姐姐》的故事已经划上句点,但现实生活中,每个姐姐的生活都仍在继续,愿每个姐姐都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文中图片来自电影官微)

【相关报道】

8.2亿!清明档总票房破纪录,中小成本国产片的“春天”来了?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