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百卷“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织锦五千年时光:一丝一缕 生生不息

    潮新闻 记者 王雨红 通讯员 陈珲夏 刘瑾2025-07-17 23:27全网传播量9207
    00:00
    00:00
    01“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是由浙江大学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全球80多家文博机构的项目,计划用10年采集2万多件中国传统丝绸藏品信息,出版100卷精品图录,已出版第一辑12卷。
    02赵丰教授40余年致力于丝绸文化研究,2022年“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正式启动,他带领团队满世界跑查清“家底”,项目难度大但意义非凡,致力于让更多人发现、研究、利用、传承中国丝绸技艺。
    03“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核心团队近30人,由多所高校等组成,按收藏机构编纂,每卷收录150至200件丝绸文物,编排方式打破壁垒,突出特色又串联发展脉络。
    04项目团队已与国内外50余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达成合作意向,赵丰还与伦敦大学学院谈合作,探讨将中国丝绸文物修复纳入考古学课程体系,培养相关人才。
    05项目团队除编纂外,还推动古代丝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已有成果显现,如企业合作开展“国际丝绸色”项目,设计文创产品,正着手打造中国丝绸资源数据库。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丝绸,中华文明的瑰宝,五千多年来与中华文明同行,促进着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共同繁荣。

    如今,一项拥有多个“之最”的文化研究工程——“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正在浙江细细渗透、节节延伸,试图全方位展示来自东方的锦绣华章。

    中外专家学者观摩赵丰的丝绸文物复原成果。 受访者供图

    这个由浙江大学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全球80多家文博机构的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采集2万多件中国传统丝绸藏品信息,出版100卷精品图录。截至目前,已出版第一辑12卷,涵盖海内外12家收藏机构的代表性藏品。

    经纬纵横,如何绵延中华文明?一丝一缕,又如何写下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注脚?

    满世界跑查清“家底”

    发现于新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自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素纱单衣”、珍藏于北京故宫的龙袍等宫廷服饰……翻开已出版的“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一件件中国丝绸文物精品跃然眼前,每翻阅一卷,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千年的对话。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赵丰教授,是促成这一对话的中间人,“丝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但丝绸文化研究领域仍有不少亟待弥补的空白。”

    一根丝线,串起了赵丰40余年的工作与生活。

    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后不久,收集全球中国丝绸文物并编成全集的设想在赵丰心里萌发。此后几年,赵丰和团队开始对接中央及省市相关部门、反复修改项目可行性方案、立项审批等。2022年,“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正式启动。

    目标为迄今为止资源收集最全面、学术研究最前沿、编纂体系最完备、图像呈现最精准、出版规模最宏大……多个“之最”背后,注定是一场文化苦旅。

    “满世界跑,查清‘家底’。”筹备至今,赵丰和团队成员一直奔走在寻找中国丝绸的路上,每对接一家收藏机构,起码要来回跑四五趟,常常上一个时差还没倒完,就要进入下一个时差。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每卷平均耗时2年左右,涉及藏品信息采集、图录编纂等流程。“有时厚着脸皮催,有时耐着性子等,还有时上门拜访会吃闭门羹。”赵丰说,这个为期10年的项目,意义大,难度更大。

    催,因为这对于收藏机构来说其实是“额外”的工作,时间上难免有冲突;等,因丝绸文物材质纤薄,部分机构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展陈环境,资料采集需要等合适的契机。

    在赵丰看来,“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无法收集全部资料,但一定能让更多人发现、研究、利用、传承中国丝绸技艺。

    “散沙”聚塔筑成高墙

    如何把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中国丝绸系统展现,又能避免内容重复雷同?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项目核心团队近30人,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牵头,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组成,由浙江大学出版社进行出版,每一卷的主编则由各个收藏机构相关负责人担任。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浙江大学出版社成立专班。同时,多次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研讨会,并积极争取国家级及省部级的奖项支持。

    项目启动前期,项目团队反复商讨,决定按收藏机构来编纂。比如,故宫博物院以清代宫廷丝绸服饰为主,广东省博物馆主要展现清晚期外销丝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则以民间织绣为重。

    随手翻开一卷,就能明晰编纂结构:每卷收录150至200件丝绸文物,由专文、精品、图版和图版说明四部分组成,分别从藏品概况、精品文物、工艺特征、艺术风格等方面铺陈展开。

    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陈洁教授介绍,这好比将“散沙”筑成“高墙”,这一编排方式打破了地域与机构的壁垒,既突出各收藏机构的特色,又串联起中国丝绸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脉络,以及丝绸在丝绸之路上的流动轨迹。

    一位业内专家曾如此评价“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前人之所未备,后世不可无。的确,丝绸与中国的经济体系、礼仪制度、风土民俗等联系紧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目前,项目团队已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国内外50余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达成合作意向。

    致力推动“全链条”发展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意义或许远超一部图录的范畴。

    见到赵丰时,他刚从英国回来,满脸疲惫,却又满心欢喜。和记者聊起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与伦敦大学学院谈合作,探讨后续能否将中国丝绸文物修复纳入考古学的课程体系,培养相关人才。

    这些年,赵丰和团队成员总能看见一些“情况糟糕”的丝绸文物,便萌发了做复原项目的想法。他认为,复原文物全貌并还原其使用的历史场景,是中国丝绸传播利用最生动的手段之一。

    其实,除了复原,项目团队在编纂之外,还致力推动古代丝绸艺术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这是更长远的目标,想努力做好中国丝绸文化的‘全链条’发展。”赵丰说。

    可喜的是,已有成果开始显现——

    比如在活化利用方面,浙江凯喜雅、广州例外等企业纷纷加入,合作开展“国际丝绸色”项目,研究世界各地丝绸艺术的染色原料、染色工艺、色彩源流,建立丝绸色彩的标准体系。同时,结合丝绸文物的传统审美元素,设计方巾等文创产品。

    传承方面,项目团队正着手打造中国丝绸资源数据库,未来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获得藏品名称、地域来源、收藏机构、藏品编号等中国丝绸文物详情。

    总之,丝绸在经纬交织间镌刻的文明密码,正被渐渐破译。而文明,又在这经纬间不断延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