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双子星”
钱塘队0号高世远、5号高世豪
左为高世远 右为高世豪
当终场哨声吹响,“浙BA”杭州首场揭幕战比分定格在84:76,客场作战的钱塘以8分的优势先下一城。赢下比赛的那一刻,钱塘队的双胞胎大学生球员0号高世远和5号高世豪,与队友们一起大笑庆祝首胜。
小腿抽筋的感觉还未消退,但高世豪眼里闪着兴奋的光。他以17分和拼到小腿抽筋仍不放弃的积极表现,完成了自己在“浙BA”的惊艳亮相,也让观众竖起来大拇指:“钱塘青年好样的!”
拼到小腿抽筋仍只记得罚球
高世远、高世豪这对双胞胎是土生土长的钱塘河庄人,今年20岁,目前都是下沙高校大二学生。兄弟俩自幼就喜欢打篮球“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放学就和哥哥抱着篮球往村里的篮球场跑。”高世豪笑着说,自己曾在高中时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篮球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今年的下沙高校篮球联赛以场均30.8分拿到了得分王荣誉。
兄弟俩总说彼此战力五五开,不过训练是对手,赛场上是最懂对方的搭档,曾联手拿下了浙江省哈啤3V3校园篮球联赛冠军、全国大学生3V3篮球赛亚军,“就差了几分,现在想起来还是蛮可惜的。”
当浙江举办“浙BA”时,兄弟俩接到了区篮协的集训邀请,两人没有犹豫就答应了。首场训练中,两人扎实的篮球功底和敢打敢拼的劲头被主教练郭美一眼相中,顺利入队,成为队里年龄最小的队员。“能代表钱塘打比赛,想来还挺自豪的。”高世豪说。
首场揭幕战,高世豪打满3节,在一次激烈拼抢中突然小腿抽筋倒地,这一画面也成了比赛最扣人心弦的瞬间之一。“当时就想着钱塘领先分不多,不能让对面起势,这球我一定得抢到!”高世豪回忆道,虽然抢到了罚球机会想要自己执行罚球,但裁判不允许,好在队友稳稳罚进,保住了优势。
这场比赛他拿下了17分,不过赛后谦虚地给自己打了5分:“毕竟代表钱塘打比赛,现场观众也特别多,手有点紧了,就发挥了自己一半的水平。”未出战首场比赛的哥哥高世远看得更客观,给了7分:“有点束手束脚,罚丢了几个球有点可惜,但拼劲没丢。”
从“难逢对手”到篮球热土
体育让城市更具魅力,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增添新活力。作为钱塘土著,兄弟俩也亲身感受到这些年钱塘的变化:“以前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少,现在钱塘越来越城市化,人也越来越多,篮球氛围也是今非昔比。”
近年来,钱塘通过系统性布局和精准化建设,全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将体育设施嵌入城市肌理,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运动的便利。以高家兄弟所在的河庄街道为例,该街道一方面多元化设施布局,建成了建设村百姓健身房、闸北村全民健身中心、向公村多功能运动场等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成为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另一方面将体育设施与文化活动深度融合,打造“村社篮球赛”“全民健身日”等品牌IP,将竞技体育与大众参与结合,推动“运动基因”融入日常生活。
“以前打球的人不少,但厉害的对手少,想要对战高水平就得往外跑。现在就不一样了,篮球高手挺多,我们第一次参加街道举办的村社篮球联赛时只打进了八强,去年打进决赛了可惜只拿到了亚军,今年的目标是全力夺取冠军。”兄弟俩目标一致,誓要在今年的村社篮球联赛中登顶。
如今,行走在河庄街道,无论是清晨的健身步道、午后的社区球场,还是夜晚的灯光篮球场,都能看到居民运动的身影。这些家门口的体育设施,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凝聚了社区归属感,让“15分钟健身圈”真正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生态圈”。这种蓬勃的运动氛围,正是钱塘区体育惠民工程最生动的注脚。
再回到“浙BA”,今晚钱塘区就要迎战第二个对手萧山区了。“第一场比赛没上,今晚能不能上要看教练安排,如果能上那必然是倾尽全力。”高世远表示,在后面比赛对手中,西湖区是最大的劲敌,但“今晚先干掉萧山,再谈别的!”
无热血,不篮球
期待这对钱塘双子星能在“浙BA”联赛中
绽放属于钱塘青年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