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文娱新论|《以法之名》出了啥问题

    潮新闻 记者 何晓婷 方涛2025-07-12 02:09全网传播量16万
    00:00
    00:00
    01两部检察题材剧《以法之名》《正当防卫》暑期档率先“开打”,《以法之名》收官遭吐槽,导演回应反省,其背后出品人李辉为检察题材专业户,近年参与多部相关影视剧。
    02《以法之名》首次“刀刃向内”讲述司法腐败,结合多部剧看点,人物塑造丰富,前22集有“剧王”之势,但后因节奏拖沓、人设矛盾等问题成“烂尾注水剧”。
    03导演傅东育此前执导刑侦剧,此次为首次尝试检察题材,他强调《以法之名》非“爽剧”,想展现人物抉择,但因能力不足,导致观众追剧体验差。
    04后续将有《检察官与少年》《完美证据》《信条》等检察题材剧陆续播出,分别探讨涉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公诉环节证据审查、检察官对社会热点案件解读等。
    05现实主义题材“生活流”推陈有难度,毕飞宇短篇《仰泳》通过对出狱者细节描述,让读者自行脑补“宿命”,或为《以法之名》想要效果。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没想到,这个暑期档的荧屏,是两部检察题材剧率先开“打”。

    7月9日晚,《以法之名》收官,结局被网友吐槽上热搜。

    导演、编剧傅东育发文回应,说正在反省,字里行间表示“演员没选好”。

    疑似“破防”的还有官方微博。

    有网友发了一句“明天开播的《正当防卫》会不会好点”,被《以法之名》的官博转发评论,并用剧中台词配文“谁在栽赃谁在陷害”,这一玩梗行为被指“过于傲慢”。

    同样聚焦检察题材的《正当防卫》也“暗戳戳”回应:“公民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要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滥用防卫权。”

    看似是不太体面的口水战,其实两部剧背后站着同一个出品人李辉。

    李辉是检察题材专业户了,近年来还参与出品了《九部的检察官》《第二十条》《即将出庭》等影视剧。

    这两年,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处于公安和法院中间的检察主题影视剧不断涌现,并逐渐细分:《以法之名》从“第十一部”这个负责内部审查的部门切入;《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探讨的是关于“正当防卫”的适用标准;《九部的检察官》《无尽的尽头》和微短剧《即将出庭》讲述的都是未成年人犯罪……

    《以法之名》海报

    《以法之名》导演、编剧傅东育,此前执导过《破冰行动》《冰雨火》等刑侦剧,这回是他的“第一次”。

    当时,总制片人敦淇带着一个扫黑除恶的项目找到傅东育,他认为,《扫黑风暴》《狂飙》爆火后,此类题材已缺乏新意。

    之后,最高检影视中心抛出《以法之名》这一选题,不同于传统扫黑题材,首次“刀刃向内”,讲述司法腐败:检察官洪亮、郑雅萍等人在“万海涉黑案”的调查中,发现司法人员有徇私枉法行为,从而彻查案件背后的黑恶势力和保护伞。

    叙事上,《以法之名》结合了《人民的名义》和《沉默的真相》的看点:一边是司法系统的“黑白对弈”,层层剥开内部“保护伞”网络,一边是普通人面对恶的无力,击中大众情绪。

    有尺度,还有丰富的群像。

    这几年的司法题材在人物塑造上,着力挖掘反派的“灰色面”,探讨“黑化”原因。《以法之名》的突破在于,将更多镜头对准了黑势力的恶,同时展示普通人的灰色度。

    《以法之名》海报

    它描绘了乔振兴、郑雅萍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也塑造了孙飞、姜红军、谢鸿飞等保护伞,以及为了政绩枉顾司法公正的市政法委书记兰景茗,刻画了李人骏、许言午、温琴等体制内的沉默者,大部分人物不是简单的黑与白,张译饰演的男主洪亮,遇事第一反应是明哲保身,也有办错案的时候。

    在诸多优势加持下,前面22集,让《以法之名》有了“剧王”之势。然而,随着热度越来越高,专案组回归后,观众反而看得“心堵”。

    傅东育负主要责任。

    《以法之名》播出过半,剧中“狼人”基本亮相,憋屈已久的观众要看的是正派如何将黑势力逐步击垮,摆脱那种“好人无力感”,简单说,他们期待的是“爽剧”。

    但傅东育发微博强调,“不是爽剧”:“不是好人抓坏人,不是尺度有多大,烈度有多强。”

    和检察官接触后,傅东育发现他们要面对查处亲人、同事的困境,他想展现人物被逼到绝境时的取舍:“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案件结果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当你必须砍向同事朋友,甚至自己和家人,你怎么选?”

    《以法之名》海报

    这两年悬疑题材罪案化,的确影响了类型的拓展。导演这一立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对创作者的能力要求会更高。

    为了呈现“抉择”,导演选择大量镜头用来描绘正反派的生活,吃火锅、吃烤肉、处理家庭纠纷……因为缺乏多线叙事的掌控能力,“生活流”的情节不分主次,再加上大量闪回,节奏拖沓,严重影响追剧体验。观众想看的检察官抽丝剥茧、证人翻供等重点片段,一笔带过,直接导致人设前后矛盾,重要角色智商忽高忽低。

    前面各种拖拉,最后四集不讲逻辑地赶进度,“不重要”的案件结果是滚字幕呈现的,前面立好的群像也随之崩塌,“剧王”成了“烂尾注水剧”,实在可惜。 

    接下去,还有一系列检察题材剧将陆续和观众见面。

    滕华涛导演的《检察官与少年》,探讨涉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体系;张若昀、焦俊艳主演的《完美证据》,聚焦公诉环节的证据审查;刘奕君、屈楚萧主演的《信条》,讲述两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检察官对社会热点案件的解读……

    《完美证据》海报

    爆款公式在前,后作寻求突破是观众之福,但也要量力而行。现实主义题材离不开生活面的塑造,但“生活流”的推陈是有难度的,更适合作家电影等文艺气质的类型,它需要铺垫足够到观众自行脑补“宿命”。

    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上有一篇毕飞宇的最新短篇《仰泳》,他通过对一个出狱者一段生活的极致细节描述,让读者在脑补事件前因的同时,看到“狱门之外,真正的惩罚或许才刚刚开始。”

    这可能就是《以法之名》想要的。

    (图片源于剧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人文读本|【阅读】半年报告:情绪是怎样的生产力
    摸娱:硬核娱乐,独家视角,重磅幕后
    摸娱:硬核娱乐,独家视角,重磅幕后
    光影潮声,浙里直击
    相关新闻
    《人民的名义》2.0,今年最敢拍的国产剧《以法之名》你追了吗
    《以法之名》怎么从“剧王”变成“烂尾注水剧”?导演还甩锅了
    蒋一讲 | 《以法之名》烂尾,问题出在哪儿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