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山的“软黄金”竟然能量产,浙江科学家有独家栽培秘籍

潮新闻 赵艺乔 记者 林辰辰 通讯员 王语嫣2025-07-11 23:57全网传播量7.7万
00:00
00:00
01再过一个月,浙江海宁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首批10万袋桑黄将采收,此为智能化栽培模式最新成果,将助推桑黄中成药产业研发发展。
02桑黄是珍稀大型药用真菌,常寄生于阔叶树干,有抗炎等功效,生长环境苛刻,野生资源稀缺,李有贵团队2007年着手研究,2014年筛选出优良菌种。
03李有贵团队为量产优质桑黄,研发袋栽技术,历经万次试验,2015年新型培养料研发成功,袋栽技术育出实体桑黄,开辟规模化培育新路径。
042024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茶所与浙江凯桑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建设运营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基地,工厂化量产突破传统种植瓶颈,首批10万袋桑黄将供给合作伙伴。
05李有贵团队正推进智能化目标育种、优化栽培流程、解析药理活性物质基础,为精深加工与多元化产品开发夯筑科学基石,古老药材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价值。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走进浙江海宁的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色泽金黄的桑黄,悄然探出“脑袋”。

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再过一个月,基地首批10万袋桑黄将迎来采收。这是该基地建成以来,在智能化栽培模式下成功示范应用的最新成果,将有力助推桑黄中成药产业的研发与发展。

桑黄究竟为何物?人工培育之路如何开启?该基地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茶所研究员李有贵为我们揭开了“桑黄”的神秘面纱。

寻踪:深山迷雾觅“黄金”

“桑黄”对许多人而言,仍显陌生。近几年,各地兴起一股“桑黄热”,其常伴随着“万元1斤”“软黄金”等标签。

那么,这菌棒上孕育的浅黄色珍宝,究竟是何方神圣?

桑黄

“它并非独生于桑树,而是一种珍稀的大型药用真菌,常寄生于桑树、杨树、栎树等阔叶树干。”李有贵指着桑黄,向记者介绍,研究显示,桑黄在抗炎、调节免疫及辅助肿瘤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一定功效。

“环境适宜时它生长一圈,遇高温干旱则自动‘封存’休眠,静待良机。”李有贵表示,“桑黄生长环境相当苛刻,需要长在15年以上的树龄,并且是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每年5月和9月左右的雨季是其主要生长期,”

野生桑黄

苛刻的生长特性使其野生资源稀缺难觅。2007年,李有贵团队着手研究时,国内资料寥寥,野生样本更是踪迹难寻。“那些年,我们基本都在深山老林,在迷雾中搜寻菌种。”

每一次发现,都需详尽记录分析,经年累月,海量筛选。2014年,团队终于迎来重大突破——团队成功筛选出药用价值高且适配人工培育的优良菌种,该菌种经ITS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已由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入库保藏三十年。

破壁:万次试验炼就“袋中金”

寻得良种,仅仅是桑黄研究漫长征程的第一步。在基地里,桑黄培养基并非传统的椴木,而是一种封装在特制塑料袋中的自研培养料。“这是我们团队自研的袋栽技术。”李有贵介绍道。

李有贵和研究团队

“当时野生桑黄产量极其有限且品质不一,传统的椴木栽培方式又不可持续且木质化程度高,影响有效成分。” 为量产优质桑黄,摆在李有贵面前只有一条路,找到一种新型培育方法。

那段时间,团队成员除了睡觉,就是埋头调整培养料配方,实验室里百种配方被反复调配测试。“有时候为了优化那1%的湿度调控参数,团队都要测试好几天。”李有贵说道。

经技术持续攻坚,2015年迎来曙光——新型培养料研发成功,袋栽技术首次育出实体桑黄,开辟规模化培育新路径。“首批桑黄破袋而出时,团队成员眼中布满血丝。”李有贵忆及此景,感慨万千。

智造:十万菌棒点亮产业曙光

2024年,一个里程碑式的合作诞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茶所与浙江凯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同建设并运营了眼前这座——桑木基质桑黄工厂智能化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无菌接种

步入基地,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菌棒制作、菌种生产到成熟采收,一条龙生产线高效贯通。先进的环控系统精准调控着温、光、水、气,一举突破了传统大棚种植易受污染、产量低下、过度“靠天吃饭”的瓶颈。

“工厂化量产是桑黄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更是满足未来中成药原料需求的必由之路。”李有贵语气坚定。

据介绍,基地内即将采收的首批10万袋桑黄,将主要供给合作伙伴,用于桑黄中成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和原料储备。

桑黄

当前,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远方。李有贵透露,一方面,正积极推进智能化目标育种,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菌种;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工厂化栽培流程,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团队正深度解析桑黄的药理活性物质基础,为后续的精深加工与多元化产品开发,夯筑坚实的科学基石。

曾深藏于高山云雾间的“软黄金”,如今在智能工厂的精准调控下蓬勃生长。桑黄,这枚曾藏于深山的珍宝,其奥秘正被科学家们一点点解开。在科技赋能之下,古老的药材正焕发出崭新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13)
潮客Jzh · 2025-07-12 09:04 · 浙江丽水回复
深山迷雾觅“黄金”
潮客_24qwxj · 2025-07-12 03:07 · 浙江杭州回复
从07年找到14年,天天钻深山老林,就为找个好菌种。这毅力,respect!
你是我患得患失的梦 · 2025-07-12 03:06 · 河北石家庄回复
‌从菌种生产到采收,全程智能化管理,精准调控温光水气。这个桑黄基地展示了未来高效、可控、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潮客_q7qkh6 · 2025-07-12 03:05 · 浙江杭州回复
人工量产后价格应该能降吧?希望抗癌保健品别那么贵了,普通人也能用得起。
潮客_24qwxn · 2025-07-12 03:04 · 浙江杭州回复
再也不用满山挖桑黄了,人工种植既保护树木又保护生态~
茶道小姐 · 2025-07-12 03:03 · 浙江温州回复
从2007年到2014年,深山寻踪,海量筛选,才找到那株“真命菌种”。这份科研的执着与坚持,是突破“卡脖子”技术最宝贵的密钥。
美丽Beauty · 2025-07-12 02:55 · 浙江金华回复
每一朵桑黄背后,都是无数次实验的结晶
墨染春风 · 2025-07-12 01:40 · 浙江杭州回复
从深山到工厂,桑黄的路走得真不简单
鹤立鸡群 · 2025-07-12 01:30 · 浙江杭州回复
原来我们身边也有这么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
啊耶11 · 2025-07-12 01:21 · 浙江杭州回复
十年磨一剑,科研人员真的太不容易
潮客_e6abhr · 2025-07-12 01:20 · 浙江杭州回复
看着这些菌棒,感觉中医药未来更有希望了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