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南太湖观察| 湖州“好房子”,美好生活新起点

    潮新闻 记者 徐坊2025-07-11 02:32全网传播量12万
    00:00
    00:00

    中国楼市正在经历深刻转型。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5%,住房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一场关于居住品质的升级正在悄然发生。

    2023年,住建部首次提出“好房子”理念,并为“好房子”画像: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今年两会,这一理念作为民生新坐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住房发展进入新阶段。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浙江省积极响应,用18项具体指标勾勒出“好房子”的模样:更高的层高让空间更通透,更好的隔音守护家的宁静,绿色建筑成为标配,全方位提升住宅品质。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再次走在前列。2024年5月,湖州发布全省首个住宅品质设计规定,用“五好标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小区、好配套、好建筑、好户型、好服务,让政策蓝图落地成真。

    首批12个项目先行先试,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市场动能。记者从住建部门了解到,1至5月,湖州中心城区新建商品住宅销售签约面积同比增长19.5%,受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项目入市带动,5月单月环比涨幅高达58.6%。

    市场数据印证了一个趋势:当基本居住需求得到满足,品质升级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在这场居住革命中,“好房子”具体是怎么样的?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近日,记者深入项目一线,探寻品质居住的湖州答案。

    湖州市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项目咏山望湖。受访者供图

    “好房子”新标准:满足居住到提升品质

    什么样的房子才称得上是“好房子”?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姚天玮曾说:“‘好房子’不是简单的‘大房子’或‘贵房子’,而是通过设计、材料、施工、服务等全方位提升,解决居住痛点。”

    这一理念正在湖州得到生动实践。  

    “十年前买房看价格,现在买房看‘值不值这个价’。”近日,记者来到湖州市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项目晴屿望湖售楼处,正在看房的王先生说起买房的初衷。他现住的120平方米三居室,虽然面积不小,在20年前也是公认的“好房子”。但如今已无法满足全家的需求:孩子需要独立的学习空间,退休的父母想要一个种花的露台,他和爱人则希望小区有健身场所,充实下班后的时间。

    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王先生这样追求居住品质升级的购房者不在少数。多位受访者表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的要求已从单纯的“有得住”转变为“住得好”。

    湖州市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项目晴屿望湖样板间。受访者供图

    跟着购房者走进晴屿望湖样板间,3.15米的层高让空间更开阔,约40平方米的大阳台满足家庭休闲需求,智能家居系统提升生活便利性。这些改变印证了住建部部长倪虹在全国两会民生记者会上描绘的“好房子”愿景——层高更高、采光更好、温湿度更适宜。

    “我们卖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未来十年的生活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开发理念的转变。数据显示,今年5月,该项目首开去化率超60%。

    市场反应呈现明显分化:一方面部分老旧小区面临销售困境,另一方面“新一代好房子”项目销售火热。业内专家指出,这反映出购房理念的根本转变——从满足基本居住需求,转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体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不断升级。“当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居住品质买单时,市场就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认同。”

    在湖州,这场从3米层高开始的居住品质升级,正在重新定义“好房子”的标准,引领楼市进入品质新时代。

    “好房子”的变与不变

    中国住房的变迁史,可以说是一部用砖瓦写就的社会发展史诗。

    上世纪80年代的筒子楼里,公共厨房飘散的油烟味是那个年代的烟火气;上世纪90年代“独门独户”的单元房,让隐私和尊严有了物理边界;千禧年后的电梯房与绿化带,标志着居住从“生存容器”转向“生活场景”……多年来,“好房子”的定义始终在迭代,但不管是“有瓦遮头”的生存需求,还是“诗意栖居”的精神追求,始终围绕着一个永恒命题——让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当下年轻人追捧的智能家居与社区文化,则体现了现代人更美好的愿望——房子不再是冰冷的资产,而是承载情感、教育与社交的“生命容器”。  

    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湖州,在多数城市还在讨论户型与容积率时,已率先构建起“美好生活”的量化体系:2024年,湖州在全省率先出台《进一步提升住宅建筑品质设计规定》,创新提出“五好”标准,即好小区、好配套、好建筑、好户型、好服务。在此基础上,湖州还成功实现了“技术转化”,将抽象标准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51项指标。

    眼下,一场关于居住品质的升级变革正在湖州各地迅速展开,让包括晴屿望湖、咏山望湖、草田漾、华海园等在内的12个湖州市首批“新一代好房子”示范项目有了实践蓝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居住升级中,湖州城市集团等国企展现出独特优势。

    首先是开发模式的创新。以晴屿望湖项目为例,湖州城市集团积极探索“国企主控+市场运营”共建机制,与蓝绿双城头部房企合作,将“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等理念深层次融入“好房子”的设计建设中。层高做到起步约3.1米,洋房标准层约3.15米;开创性地采用“奇偶错层”设计,实现户户配备进深最大2.4米的空中庭院;通过L型270°采光阳台、无剪力墙客厅等创新,使空间使用率超100%。

    咏山望湖样板间。受访者供图

    其次是经验集成的创新。为确保《设计规定》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湖州积极借鉴吸纳了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包括江苏省对居住阳台面积的适度放宽,对结构安全的全面加强;武汉市和长沙市在空中花园方面的优化政策以及广州市和深圳市在配套设施和面积公摊方面的改进措施等。

    第三,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提升。近期,由湖州城市集团全自主开发的好房子项目——咏山望湖即将开盘。“我们对标行业优质项目、组建团队赴杭州、台州等地深入调研,建立起‘需求-设计-运营’全流程研发体系,实现外来经验的本土化创新。”项目负责人介绍,最小1.3米的入户门、洋房最高3.2米的层高、最大2.8米的阳台进深以及近2万方的全维实景示范区,都将成为市民心动的理由。

    服务赋能,让“好房子”活起来

    眼下,湖州的“好房子”探索已迈出关键一步。但“好房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市场、社会和技术等多个领域。随着一批硬件标杆项目的逐渐建成,一个新的命题随之而来:如何让这些好房子持续保持“青春”和“活力”?

    湖州的解题思路是:夯实建筑品质“硬实力”的同时,用服务赋能激活“软实力”。

    首先,从制度上建立“好房子”的“动态生长”机制。

    为了让“好房子”持续进化,湖州成立了“好房子”工作推进专班。

    一方面,建立每年修订的技术标准迭代制度,确保“好房子”设计标准能像手机系统一样“持续升级”,及时响应居民需求变化;

    另一方面,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9部门联合出台物业品质提升方案,直击行业“重建设轻维护”等痛点,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确保好房子不仅建得好,更能住得好、用得好。为此,湖州城市集团与滨江物业深度合作,成立本地高端物业品牌滨江悦湖物业公司,探索推动服务标准与建筑标准同步进化。

    其次,通过空间焕新为美好生活赋能。

    咏山望湖架空层打造的运动区域。受访者供图

    以咏山望湖为例,2000平方米架空层的改造,体现了“空间即服务”理念。在这里,架空层不再是停自行车的空间,而是社区“第三空间”,由晨间茶室、午后咖啡吧、亲子绘本角、夜间健身区形成的“24小时生活图谱”,成了湖州对“好房子”的生动诠释——承载美好生活的有机体。

    咏山望湖架空层打造的儿童游乐区。受访者供图

    最后是数字赋能带来服务体验的革新。

    “我们不仅仅是建筑的基础维护者,更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28岁的物业管家小姜在参加完数字化服务培训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全新认知。过去他以为物业工作就是“修水管、扫垃圾、看大门”的重复劳动,如今却成为协调多专业团队、运营社区生活的“服务指挥官”。 他不是一个人在服务,背后是一个包括安保、工程、保洁等服务集群的协同网络。“业主的所有需求都会形成一个可视化‘服务工单’。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响应,效率将大大提高。”

    咏山望湖公共空间打造的足球场。受访者供图

    这种“智能化管理平台+人性化服务”的有机结合,使建筑原本冰冷的物理空间转变为有温度的生活载体,让“好房子”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居住空间的升级,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南太湖观察| 湖州“好房子”,美好生活新起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