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文艺评论丨猛药治音综,全靠单依纯?

    潮新闻 特约评论员 赵朴2025-07-10 23:38全网传播量14.1万
    00:00
    00:00
    01以“歌手竞技”为主题的音乐综艺制作模式沿用十余年,审美疲劳明显。今年《歌手2025》播出后,《珠玉》和《李白》两首歌引发强烈反响,且与节目音乐作品直接相关,与去年生造热梗不同。
    02《珠玉》由单依纯演唱,常石磊编曲制作,追求工艺美感,旋律调式多变,编曲精致繁复,但歌词内容因音乐形式绚丽易被忽略,其意义表达让渡给了对音乐工艺的追求。
    03《李白》同样由单依纯演唱,常石磊编曲制作,传递意义渴望“疯癫”,通过打破语言习惯、极简伴奏、多次重复等强化主题表达,其改编立意有彰显年轻人个性、传递挑战世俗规训勇气的意味,但部分听众难以理解和认可。
    04《珠玉》和《李白》两个极端创作路径透露出创作团队在《歌手2025》舞台上进行激进音乐试验,观众反馈泾渭分明,表明试验影响超出音乐层面,具有更值得深究的文化意义。
    05激进试验导致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失衡,《珠玉》迎合“听觉中心主义”,《李白》过于情绪化表达且内容易符号化,但试验也体现出创作者对音乐的赤子之心,探索音乐表达新路径、拓展听众接受边界,激活音综生命力,确认音乐综艺以音乐为核心内容的理念。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以“歌手竞技”为主题的音乐综艺制作模式沿用了十余年,审美疲劳显而易见。如今,各大音综的制作方都煞费苦心去寻找,甚至刻意制造让节目出圈的话题。与去年“那英五旬老太守国门”这样生造出来的热梗不同,今年《歌手2025》播出后的两次热议都与节目中的音乐作品直接相关,歌曲《珠玉》和《李白》先后引发强烈的听众反响。

    音乐演出现场。 视觉中国供图

    网络时代的听众见多识广,想要一鸣惊人殊为不易,这两首歌又有怎样的特质,才会一经问世便引爆舆论,重新激发出大众的讨论热情呢?

    工艺美学VS魔性呐喊

    《珠玉》和《李白》分别出现在《歌手2025》的第一期和第四期,都由歌手单依纯演唱,常石磊担任编曲和制作人来把控整体艺术风格。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主创人员相同,两首歌却呈现出近乎两个极端的创作导向。

    《珠玉》倾向于以精妙的音乐手法达至高度的工艺美感。歌曲旋律在以D为主音的大、小调式之间频繁交替,进入副歌后,旋律走向又接近欧洲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多利安调式。大调的明朗、小调的幽暗、多利安调式的神秘古雅,糅合交叠,使旋律听感颇为新奇。然而,真正让歌曲散发斑斓光彩的是精致而繁复的编曲。手碟以其空灵音色奏出连绵往复的固定音型,为歌曲奠定飘逸梦幻的基调,碰铃、串铃、风铃不时加入点缀,让音乐泛出金属光泽,竹笛与长笛交相辉映仿佛使时空交错,弦乐团与和音小组共同烘托出史诗般壮阔的氛围……

    如此复杂的配器在流行歌曲中并不常见,制作人想借助精湛的作曲技术把歌曲的艺术性雕琢到极致的意图非常明显。美轮美奂的音乐效果让一些听众大呼过瘾的同时,问题也随之显现:当歌曲在音响组织形式上极致绚丽,歌词承载的内容该置于何处?多变的调式、华美的编曲释放出大量信息,已令人耳不暇接,更“要命”的是,这些声音信息是以每分钟175拍的高速持续输出!歌手纯熟的演唱技术使她在如此高速下处理跑动乐句依然游刃有余,但不是所有听众都能在疾驰的音流中同时捕捉到歌词的信息。事实上,当歌词以意识流的手法抛出“月牙”“木马”“白纸的繁华”“张张嘴巴”等一个又一个意象,并出现“何必要不疑有他”这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在创作者那里,或许歌词原本就被视作仅提供声音能指的“音轨”,其意义表达早就让渡给了对音乐工艺的追求。

    与《珠玉》痴迷于追求音乐性而有意无意地放弃内容表达截然不同,“歌手版”的《李白》对于传递意义的渴望几乎达到了“疯癫”的程度。整首歌表达的核心毫无疑问就是那六字箴言“如何呢 又能怎”,为了凸显其重要性,编曲者做了如下安排:一、“如何呢 又能怎”的造句故意打破日常语言习惯,毫不顾及听者对押韵的语感(即乐感)需求;二、置于歌曲开头作为引子,先声夺人;三、仅以鼓点为极简伴奏,避免更多音乐元素介入影响信息接受;四、让歌手在一声高过一声、一声“疯”过一声的喊叫中多次重复;五、这一念白段落在歌曲中段即将演唱副歌前再次出现,强硬打破熟悉原版的听众的心理预期,并于歌曲临近结尾的副歌前又一次出现这句念白,通过这些段落结构安排强化主题表达。

    这句“如何呢 又能怎”以及它之前的定场诗“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区区三万天,试试又能怎”并非原作中的词句,而是制作人改编时的创意,有彰显当代年轻人自由洒脱、率性而为的个性,传递挑战世俗规训的勇气的意味。一定程度上,这个改编立意是对原作的承续,但由于使用了超乎寻常的表达方式,即便年轻听众群体也不是都能理解和认可。在引子以“魔性”的“如何呢 又能怎”为歌曲奠定基调后,歌手戏谑的唱腔、俏皮而挑衅的表情、歌曲中段突然转为另类摇滚后癫狂的舞台表演和(故意)失控的发声,都是对这一宣言的具象展现。翻唱版中激烈的表达完全颠覆了原唱有态度的雅痞格调,很多听众表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在B站李荣浩原版《李白》音乐视频中,“洗耳朵”的弹幕刷屏,就是反感者集体的抗议。

    从《珠玉》精雅化、学院派的工艺美学展示,到《李白》颠覆性、口号式的恣意呐喊,两个极端的创作路径透露出常石磊、单依纯组成的创作团队似乎正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进行一场激进的音乐试验。而泾渭分明的观众反馈表明,这场试验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音乐层面,具有更值得深究的文化意义。

    激进试验的得与失

    无论是《珠玉》的工艺美学旨趣,还是《李白》不遗余力地输出态度,都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失衡。

    以《珠玉》的创作路径而言,音乐形式美几乎完全遮蔽了歌曲内容表达,无形中迎合了当代大众文化中一条隐伏的线索——“听觉中心主义”,听就好了,何必在乎意义?徜徉在声音构筑的秘密花园中,享受几分钟浑然忘我的“颅内高潮”,对于身陷重重压力的人们而言,未尝不是一种疗愈。但这种疗愈,更像是暂时的麻醉,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深层的情感纾解或心灵的陶冶,得打个问号。而《李白》中直接喊口号,则过于诉诸情绪化表达,缺少以艺术手段将歌词中的态度、观念深化的力量,很容易沦为空洞的甚至是蛮横的“口嗨”。

    《李白》“不讲道理”的内容输出还暗含着一个网络时代娱乐业的独特逻辑:通过在大众舞台上极致凸显小众文化来造“梗”,“如何呢 又能怎”热梗的破圈传播又会导致歌手在舞台上的疯魔形象符号化,与魔性口号合成为“迷因”(meme),从而长久地、幽灵般地流传于网络,以至于最终表情包会超越歌曲《李白》本身成为歌手的“代表作”。显然,这对于提升歌手的艺术评价无甚帮助,但是,对歌手进阶为新一代青少年偶像,具有关键作用。这个结果大概并非歌手经纪团队有意设计,却会在粉丝与黑子的网络对垒中越来越趋于实现,而推动逻辑齿轮最初的力量,就是这场激进的创作试验。

    歌曲中形式与内容的失衡,一方面可以想见创作者对音乐的赤子之心,无邪地沉浸于声音魔法世界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艺术家过于自我中心而忽视了对大众趣味的照顾。《珠玉》的高度工艺化,对部分听众而言就是高冷、难以亲近,这并非素养不足导致欣赏无力,而是欣赏习惯不同使然。《王者荣耀》的游戏玩家已经把《李白》奉为“战歌”,但很多不了解游戏梗的听众由于没有文化接入口,只能在圈层文化的排异反应中积累自己的怒气。

    无法兼顾所有听众群体的欣赏偏好,是这场激进试验注定引发争议的根由。然而,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没有为了讨好主流听众去演唱中规中矩的情歌,而是勇敢采用超出常规的理念和技法,探索音乐表达的新路径、拓展听众接受的边界,不也正是单依纯、常石磊团队这场音乐试验的价值所在吗?

    音乐综艺暮气沉沉,真正的创新难以推进,重要的问题在于保守倾向严重。制作方投入巨量资源生怕节目做砸了,参演歌手个个小心翼翼唯恐声名毁于一旦,都打安全牌,节目当然无趣。然而,不勇于突破,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就意味着关注度越来越低,节目在不温不火中慢性死亡。单依纯、常石磊的激进试验,或许可以被视作激活音综生命力的猛药,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带着三分“毒性”,但疗效也显而易见。因为有了《珠玉》和《李白》,那两周《歌手》节目的话题讨论热度急剧攀升,更重要的是,大家讨论的关注点回到了音乐作品本身,这是对“音乐综艺要以音乐为核心内容”这一理念的再次确认。希望这场激进的音乐试验,会对音乐综艺突破同质化、打开新思路有所提示,也期待在《珠玉》和《李白》的启发下,流行乐坛有更多佳作问世。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杭州市钱塘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