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实践,传续古桥文化记忆

潮新闻 记者 章咪佳2025-07-10 09:40全网传播量10万
00:00
00:00
01近日,湖州南浔石桥村迎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社会实践小队,响应“民之艺”项目,以书法、传拓等技艺挖掘乡土文脉,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践行“知行合一”。
02传拓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印刷技术之一”。此次石桥村实践中,小队成员7月6日下午抵达,7日清晨5时作业,每幅拓片需至少两小时打磨,部分桥梁拓印对象藏于桥侧,成员需搭建脚手架等完成拓印。
03实践小队此前深入村落调研石桥村人文背景与历史变迁,敲定以传拓为起点的整体实践方案,尝试复现村落肌理,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温度。
04完成古桥拓印后,小队将围绕拓片题刻开展摹写与再创作,结合村中天然材料制作书法装置艺术作品,融入乡土环境,还拟创作《石桥村赋》,以书法题写嵌入展陈空间,服务村史展陈与乡村美育建设。
05主导传拓工作的一位成员是湖州本地人,此次传拓之行,拓下的不仅是石桥文字,更是一份家园故土的回响与回应,青年们拓下了属于当代青年振兴乡土的文化印记。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烈日下,青年学子汗水涔涔、伏身桥畔,以一纸一墨将古桥上沉睡的记忆缓缓唤醒。近日,湖州南浔石桥村迎来了一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的社会实践小队。此次实践,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积极响应“民之艺”项目的具体落实(该项目由首批省级文化特派员、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副馆长金晓依老师发起),以书法、传拓等在地技艺为媒,深入挖掘乡土文脉,激发村落文化的内生动力;这也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践行“知行合一”,通过书法在地实践,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的举措之一。

纸上复刻,薪火相传的“活化石”

传拓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通过水润、覆纸、敲拓、施墨等工序,使碑刻、砖铭上的字迹与纹理原样转印于宣纸之上,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印刷技术之一”,它既是古人记录信息、复制文献的手段,也是中国金石学和书法史不可或缺的技艺载体。

在此次石桥村的实践中,这门技艺成为青年与乡土文化对话的“桥梁”。7月6日下午,小队成员抵达石桥村展开拓印工作。翌日清晨5时,桥头已现他们整装作业的身影。每完成一幅拓片,需至少两个小时细致打磨——从清洗石面、调湿覆纸、层层锤拓、均匀上墨,待到干透,再揭下纸面——每一步都需全神贯注、细致入微。

更具挑战的是,部分桥梁年久失修,道路封闭,拓印对象常藏于桥侧。小队成员在村委协助下搭建临时脚手架,系上安全绳索,手脚并用,攀援而下,在炙热与湿气之间完成一纸纸拓印。“有时拓纸刚贴上去就被风掀开,因石面有棱角,桥体潮湿,也易破纸。”一位实践小组的成员说。

书法融合装置艺术,助力村史展陈

此次传拓工作并非一时兴起。此前,实践小队深入村落,走访村史馆与村民,调研石桥村的人文背景与历史变迁。尽管如今这些桥已不再通行,但它们曾经承载着水陆交通、集市往来、婚丧礼俗等村庄生活的日常,如今更是村庄记忆的实物见证。正是在此调研基础上,小队敲定了以传拓为起点的整体实践方案,尝试通过传统技艺复现村落肌理,为当代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温度。

而完成古桥拓印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小队将围绕所得拓片中的题刻开展摹写与再创作。结合村中收集的天然材料,如石块、旧瓦、竹编等,他们还计划制作具有地方质感的书法装置艺术作品,使传统书法从纸面走入空间,融入乡土环境之中。

与此同时,小队还拟创作一篇《石桥村赋》,用文赋的形式串联桥史桥韵、地貌人文,并以书法题写的方式嵌入展陈空间,服务于未来的村史展陈与乡村美育建设。

这场传拓之行,不只是对技艺的研习,更是一次青年学子与乡土的深度拥抱。在小队成员中,主导此次传拓工作的一位成员正是湖州本地人。于他们而言,拓下的不仅是石桥的文字,更是一份家园故土的回响与回应。在这个被汗水与墨迹浸染的夏日,一段段被遗忘的水乡记忆正在悄然回归。而青年们,也在此拓下了属于当代青年振兴乡土的文化印记。

*文内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