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浙江外国语学院“SINGSONG颂韵流芳”国际传播实践团与俄罗斯留学生Lina赴衢州市衢江区一行,踏上衢江区杜泽老街的青石板路。这条承载时光的老街,以其独特的非遗技艺与深植血脉的“铜山源”精神,为中外青年展开了一幅鲜活的中国文化传承画卷。
桂花饼香里的中式浪漫:舌尖上的百年传承
在谢继桂花饼铺氤氲的香气中,实践团亲身体验了非遗桂花饼的制作。俄罗斯留学生Lina拿起一块刚出炉的空心饼,惊讶于其“独特的香甜”。店主娓娓道来家族传承:“光绪年间,街坊办喜事得提前半月订饼,讨个‘桂子兰孙’的好彩头。”桂花饼展厅里,刻有“双喜图”的民国模具引得众人驻足轻抚。“糖要多放一勺,日子才比蜜甜”——这份将生活期许揉进食物、代代相守的“中式浪漫”,让中国学生深感自豪,也让Lina触摸到中国人情感表达的含蓄与隽永。
打铁声中的劳动韵律:四时耕耘的回响
循着叮当有力的打铁声,众人来到老街铁铺。师傅展示着传统锻打技艺。“以前一听到这声音,就知道街坊收成在即,农具要磨利了。”老街居民介绍道。这穿越百年的铿锵节奏,不仅是金属的塑形,更是四季农事劳作的生动注脚,是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杜本仁堂里的精神丰碑:“铜山源”记忆永不褪色
推开杜本仁堂厚重的木门,646平方米的空间沉淀着厚重历史。墙上的老照片里,锄头沾满铜山源水库工地的泥土;乡贤手稿的字里行间,流淌着超越笔墨的集体情怀。当地居民深情讲述“铜山源”往事:当年全村戮力同心修水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铁铺里打磨的农具、糕饼铺慰藉劳作的桂花饼香,都在水库建设中化为同频共振的力量。“这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劲儿,是中国人最不能忘的精神底色。”实践团成员感慨。
当留学生Lina在百年雕花模具前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承载祝福的“中式浪漫”;当打铁声穿越时空,在中外学子的耳畔共同奏响劳动的韵律;当“铜山源”故事中蕴含的集体力量与家园情怀,引发跨越国界的深深共鸣——杜泽老街的这趟旅程,便超越了简单的参观体验,成为一次生动的国际传播实践。
这些具象的中国文化符号和精神印记,通过浙江外国语学院学子的专业讲述与留学生的亲身体验,被赋予了跨越语言的力量。他们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千年的“铜山源”记忆,更肩负起向世界讲述这份“记得”的责任,让杜泽老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基因与团结奋斗的精神,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