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著成,再由张振玉先生翻译成中文的一本书。全书分为四卷二十八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壮年、老年以及流放生涯。林语堂笔下这位快乐、向善、才艺出众的苏东坡,为读者送来了温暖的关怀和心灵的慰藉。
苏东坡,名轼,出生在四川眉山,家境富足,家庭和睦。在其父苏洵的教导下,苏轼、苏辙两兄弟年少成名,被宋仁宗认为是可以辅佐赵宋皇朝的宰相人选。可惜被寄予厚望的苏轼一生与宰相无缘,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苏轼初入仕途,凭借才华被宋仁宗和一班老臣看重,可谓一帆风顺。正当春风得意的苏轼在赴凤翔通判途中却预感自己正在陷入“雪泥鸿爪”身不由己的泥潭。在知天命时,因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落寞无比,自喻“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一年后觅得黄州东坡一块地,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心神渐安——达到“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唤醒了自主意识,实现了灵魂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成为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位流传千古的“谪仙人”。苏东坡此后身似飞鸿一般漂泊宦海四十年,以神仙姿态逛遍大半个宋朝疆域,虽然一直无缘宰相职位,却在治理地方、造福人民方面不遗余力,诸如疏浚西湖,拯救女婴等方面传为佳话。
正是以神仙姿态看待世间,苏东坡可以善待遇到的任何人和事。于是,在他的眼里无一不是好人,凡事都可寻得乐趣;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当中可以原谅那些个不同政见,甚至贬谪他的宰相;既能欣赏阳春白雪,也乐意打听下里巴人;可以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还可以吟诗凡尔赛一把:穿着芒鞋,拄着青竹杖,自助游走深山的时候,应该没有人认识我,奇怪的是这里的人们怎么都认识我呢?
苏东坡作为“谪仙人”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以留恋尘世,用他的天赋异禀体验、描绘和刻画这一番烟火气息。苏东坡挽起裤腿,扛起锄头,耕田自济;搭建雪堂,写作待客,诗酒趁年华;探胜寻幽,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就地取材,研发美食,求心安处便是故乡。苏东坡的诗句饱含亲情、体恤民情;词赋独辟蹊径、旷达洒脱;书法行云流水、力透纸背,为宋代四大家之首;画作笔墨自如、大气灵动,首开文人画风气;文章托物言志、情理交融,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从诗词书画文五方面可见识其艺术修养的绝胜境界,而这些佳作恰恰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感悟和创作。
苏东坡在乘风归去之际,自我鉴定:平生未尝为恶。其心地一生向善,虽然历经半生坎坷,在社会各个阶层不断穿梭,洞察民间疾苦,饱受人间冷暖,但是内心越发泰然自若,穷则独善其身,耕田自足、写文自辩,达则兼济天下,与人为善、为民谋利。
林语堂认为:“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其实,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离不开自主意识的唤醒。苏东坡如果没有经历“乌台诗案”和贬居黄州,很难有精力和时间主动关心自己,唤醒自主意识,也就很难说还有没有流传至今令作者和读者都喜欢的所谓“喜悦”和“快乐”。苏东坡在黄州寻觅安身之所,“捡尽寒枝不可栖”的时候,正是自主意识逐渐唤醒的时候。苏东坡带给我们的这一份“喜悦”和“快乐”完全建立在历尽磨难,劫后余生的经历上,建立在天真淳朴,真诚向善的本性上,建立在亦庄亦谐,直抒胸臆的才情上。
我认为苏东坡在自主意识唤醒后,能够不自暴自弃、不自怨自艾、不为非作歹,自始至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不断思索人生的问题,尤其是在命运遭受不断打击,起伏不定,难以为继的时候,依然能够乐观面对,向善前行,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精神。林语堂先生以写这本书为乐,广大读者感受到温暖关怀和心灵慰藉,正是这种精神净化和升华的结果。
——————————————————————
周三福利来啦!春风好书盲盒,内含三本春风好书,有作家签名版,也有全新的未拆封版,来试试手气,看看自己是不是幸运读者吧!
抽奖链接:点这里
抽到盲盒的幸运读者,阅读完盲盒里的书籍,也欢迎写一点读后感来我们的晚潮栏目投稿,期待您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潮客_浅尝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